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杨荫浏:笙——竽考(二)

杨荫浏:笙——竽考(二)

4周前 (12-28) 热度:113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这篇文章是关于杨荫浏先生的《笙——竽考》第二部分的摘要。文章主要讨论了笙和竽的历史发展、形制变迁以及不同排列形式的特点。 1. **历史发展**:文章指出,自隋唐以来,笙竽类乐器发展呈现出向后倒退的趋势。隋代有19簧笙,唐代有19簧巢笙、17簧笙、13簧和。宋代初年流行17簧笙与外设二管的义管笙。到了元代,笙的形制种类与宋代大体相同。明清两代,只用17簧笙与13笙,19簧笙已不见。 2. **形制变迁**:文章提到,笙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十九簧笙、十七簧笙和十三簧笙。宋前称13簧为和笙,宋初称17簧为和笙,公元1050左右逸又将19簧称为和笙。元代时期的笙的形制与种类与宋代大体相同。 3. **排列形式**:文章介绍了笙管的四种排列形式:双弧形式、马蹄形式、长方形两排三列式和全圆形式。其中,马蹄形式流行最广,今天在讲到笙的时候,人们所想的,大都是这种形式。但除此之外,双弧形前后两排式和长方形两排三列式,虽不是人们所习见,却很值得我们注意。 总的来说,文章通过对笙和的历史发展、形制变迁以及不同排列形式的分析,展示了笙在音乐文化中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编者按:

《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隋唐以来,笙竽类乐器总的发展,有着向后倒退的趋势。隋代有19簧笙,唐代有19簧巢笙、17簧笙、13簧和笙。宋代初年,流行17簧笙与外设二管的义管笙。皇祐二年,阮逸将19簧笙分作竽笙、巢笙、和笙。可以看出,宋前称13簧为和笙,宋初称17簧为和笙,公元1050年左右阮逸又将19簧称和笙。因此,和笙形制三改,而名称未变。元代时期,笙的形制与种类与宋代大体相同。明清两代,只用17簧笙与13簧笙,19簧笙已不见。此外,笙管共有四种排列形式,分别是:双弧形式、马蹄形式、长方形两排三列式和全圆形式。


笙——竽考


四 隋唐以来笙的变迁

由隋唐至明清一段期间,除了竽由衰落以至于消失外,笙的变迁也相当复杂。但是,若是排除了一些非主流的、不起什么影响的、在历史上属于畸形发展一类的因素,再去看这问题,就可以简单得多。可视为畸形发展的,如宋大观四年(1110)刘昺提出的九星匏(九簧)、七星匏(七簧),宣和元年蔡攸提出的十二管笙(十二簧)。这些都是宫廷雅乐派神秘主义的产物,在历史上毫无价值可言。还有明代朱载堉所设计的竽和笙,也是脱离民间传统、脱离音乐实践,但凭个人空想设计出来的东西,并无多大价值。排除了这些东西,就能抓住笙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线索,看出隋唐以来,笙的发展,主要是十九簧笙、十七簧笙和十三簧笙的发展;也就是说,笙的发展,还并没有能超出南北朝时人所说的“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的范围。若连竽的消失考虑在内,则可以说,竽笙类乐器总的发展,有着向后倒退的倾向。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是反映经济基础的限制,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也可以从音乐种类的发展,和多样其他乐器的大量新创、应用和发展,来说明笙在使用上的地位相对地降低,它的发展相对地停滞,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隋代有十九簧的笙。《隋书·音乐志》说:“笙列十九管于匏内,施簧而吹之。”隋代有没有十七簧笙和十三簧笙?《隋书》并无记载;但从后来唐宋时代有关其前十七簧笙和十三簧笙的来源的记载,可以推知,隋时存在的,不止十九簧笙。

唐代有十九簧的巢笙,十七簧笙,十三簧的和笙;可能还有装定十七管、外加两根不装定而准备临时换用的管子的义管笙。《唐书·礼乐志》:“八音:……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为和——和,小笙也。”《旧唐书·音乐志》关于“匏”类乐器,说“小者曰和”,“和管十三”;《宋史·乐志》载景祐二年(1035)冯元等承认“前圣制乐,……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又载大观四年(1110)刘昺承认“前古以……十九簧为巢,十三簧为和”。宋人所谓“前圣制乐”、“前古”,应该是包括唐代在内。另外陈旸《乐书》(1101)中应用不少唐代资料。其“十七管笙”条中说:“《唐乐图》所传十七管之笙,通黄钟二均声,清乐用之”;其“义管笙”条中说:“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可见十七簧笙,唐代已有,宋“大乐所传”十七簧“外设二管不定置”的“义管笙”也有绝大可能是从唐代传来。

宋代初年,曾有一段期间,只流行十七簧笙,和外设二管的义管笙;很少有人注意到十九簧笙。陈旸《乐书》所说“宋朝太乐诸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率取十七管笙为之”,正说明了这一期间的情况。可见这时候的竽笙、巢笙、和笙都是十七簧,而以大小和音高的不同相区别。然而,由于音乐上的要求,不久产生变化了。《宋史·乐志》载景德三年(1006)的情形,说“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于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一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宫调皆协。”乐工有实践经验,所知较多,所谓“改”,可能是把他关于十九簧笙的旧有经验介绍出来。自此以后,十九簧笙得到普遍应用。到皇祐二年(1050)左右,阮逸已将三种大小和音高不同的十九簧笙分别称为竽笙、巢笙、和笙。前后有明显的区别。宋初的竽笙、巢笙、和笙都是十七簧,这时的竽笙、巢笙、和笙却都是十九簧;前后名称相同,而形制不同。宋前称十三簧者为和笙,宋初称十七簧者为和笙,后来又称十九簧者为和笙;名称未改,而形制三改。十九簧笙自后继续存在直至元末。《宋史·乐志》载元丰三年(1080)杨傑言“大乐七失”,其中还提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大观四年(1110)刘昺在所“列八音之器”中,还说“前古以三十六簧为竽,十九簧为巢,十三簧为和。(今)皆用十九数,而以管之长短、声之大小为别[1]……后世……并造十三簧者,以象闰余。”这后一段记载,特别重要,因为它除说明了三笙的簧数相同以外,又说明了三笙的区别,更附带说明了当时“闰余匏”的产生情况。但闰余匏是十三簧,实际是“前古”早已存在的“和笙”,仅仅换了一个名称而已,说“造”,并不确切。

元代除了把九星匏改名为九曜匏以外,其所用的笙,在形制上和在种类上,都与宋代所用,大体相同。《元史·礼乐志》所载“登歌乐器”,其“匏部”中“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十三簧者曰闰余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又同书所载“宫县乐器”的“匏部”中,有“巢笙十;竽十,竹为之,与巢笙皆十九簧,唯指法各异;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

《明史·乐志》仅载笙的名称,《明会典》只说“大乐器制度:……笙十二攢,用紫竹十七管,下施铜簧,参差攢于黑漆木匏中;有觜,项亦黑漆”。虽还有别的著述,叙述到笙,如《文庙礼乐全书》(1628),但所讲也都只是十七簧笙。清代的著述,也是如此。所以,可以断言,明清两代,都只用十七簧笙和十三簧笙两种;十九簧笙,已经不见。而且,同是十七簧笙,在宫廷雅乐方面,愈到后来,愈有在十七簧间增多重复的音,即减少高低音数的倾向。这将在下文中,联系了笙的音位问题,进一步加以说明。

五 笙管的四种排列形式

据现在我们所知,截至清末,笙管(连竽管在内)在笙斗上的排列形式,可概括为四种。

(一)双弧形式

见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明器竽(图一)。这个竽共有二十二管,分开成前后两排;每排十一管,各成弧形排列,拱向中心。在前后两排之间,左右各留缺口,可容左右手食指插入。

      图一 双弧形式             图二 马蹄形式


 图三  长方形两排三列式            图四  全圆形式

(二)马蹄形式

在圆形笙斗面上,笙管排成马蹄形(图二)。左面密排,右留缺口,可容右手食指插入。关于笙管的这种排列形式,虽然清代以前,缺少实物和表示笙管排列形式的图样,可供参考,但从笙管音位前后相当密切的变迁关系看来,可知南北朝以来,十九簧笙至十三簧笙,除方笙外,大都属于同一体系,因而可推知其笙管的排列,也同为马蹄形式。

(三)长方形两排三列式

前后分成两排,前排又分成前后两列(图三);两排两列靠紧排列在前,后排一列单独排列在后;前后两排间留有空隙,可容按指插入。前排前列按孔开在前面,用两手大指按;前排后列按孔开在后面,用两手食指按;后排按孔开在后面,用两手中指按。

(四)全圆形式

此种形式系明朱载堉所设计,即他在所著《律吕精义》中所说的“周遭之管,如环无端,孔皆向外,指不入内”的形式(图四)。这种形式,出于朱氏个人空想,既不便于按指,又不容易牢牢执持。在朱氏设计之后,也从来没有人施之实用。所以,可以说,他的设计,在实践中已被否定。

在上述四种笙管排列形式中,末了的全圆形式,与实用的距离最远,可以不加注意。马蹄形式,流行最广,今天在讲到笙的时候,人们所想的,大都是这种形式,所以,它还不至于被人忽略。但除此之外,双弧形前后两排式和长方形两排三列式,虽不是人们所习见,却很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若将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考虑,则可以设想,古代存在双弧形两排三列式的竽管排列方法,不是不可能;取这种排列方法,在一个圆形竽斗上排列三十六管,是不成问题的。明朱载堉若能见到汉代明器竽和近代长方形两排三列式的笙,他就不至于贸然断言“先儒所谓三十六簧、长四尺二寸者,恐无此理……簧多,必用大匏,不唯吹气有限,不能遍及,而手亦难持也”了。

其次,笙管前后分成两排三列、左右均留缺口的这种排列形式,虽然古来文献失载,但如此排列,非但可以增多管数,而且便于左右手食指分别从两面插入,控制前排后列向里的按孔。同时左右手大指可按前排前列按孔,左右手中指可按后排向后的按孔。这样,可以更灵活地同时充分发挥左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的按孔作用,而且把笙身执持得更加稳定。从吹奏的角度来考虑,显然可以看出这种排列方法的优越性,今天我们在改革笙的形制时,也还值得予以参考。

原载《乐器科技简讯》1974年第3期。

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收入《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1]原文前后句间文义不贯。“十三簧为和”前是讲“前古”的情形;“皆用”后所述,已是当时的情形;“皆用”前显有脱字——脱“今”字,今为补入。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本文标题:杨荫浏:笙——竽考(二)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3553.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杨荫浏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上交领航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世界首演,让观众听众读懂中国之美

上交领航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世界首演,让观众听众读懂中国之美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上海举行世界首演今晚,由孙一凡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上海举行世界首演。这部备受瞩目的鸿篇巨制,不仅为“2022上海夏季音乐节”恢弘收官,也开启了全国巡演序幕...

小S吹笙放电,蔡康永一脸嫌~

小S吹笙放电,蔡康永一脸嫌~

视频源自《康熙来了》截取,李俐锦带来国乐器笙,小S却只想放电。民族乐器笙加上电子游戏音乐,简直绝配~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在丝绸之路时它被传到西方,才诞生了手...

芦笙吹响致富路

芦笙吹响致富路

拉祜族芦笙制作传承人李扎思在试吹制作好的芦笙(9月9日摄)。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被称为芦笙吹响的地方,这里传承着传统的拉祜族制作芦笙的工...

《孔雀》第四乐章《孔雀姑娘的婚礼》 笙协奏

《孔雀》第四乐章《孔雀姑娘的婚礼》 笙协奏

曲:关乃忠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傣族人喜爱孔雀,他们把最美丽的姑娘拜为“孔雀姑娘”,他们跳的最美丽的舞蹈是“孔雀舞”,他们相信...

《阿诗玛叙事诗》笛子与乐队

《阿诗玛叙事诗》笛子与乐队

曲:易柯 易加义 张宝庆 取材于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由引子及五个部分组成,第一段,天空闪出一朵花;第二段,拒媒;第三段,...

韩国称笙是韩国的传统乐器

韩国称笙是韩国的传统乐器

韩国网友居然称笙这个乐器也是“韩国传统乐器”…其实2020年就有曲艺世家传人吴景馨和吴彤两姐弟爆料称韩国想要把笙拿去申遗,还发起过一个请愿书让网友转发、支持我们国家先进行申遗申报,应该还有人记得这事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