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谯城区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在谯城区立德镇乔小村制笙非遗传承基地,冷家笙第三代传人(冷家笙制作工艺有近100年的历史,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制笙文化。由于制作笙选料难、耗时久、程序多、制作麻烦,在谯城区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化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制笙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把制笙技艺传承发展下去。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助力文化振兴。
冷立峰今年48岁,冷家笙第三代传人(冷家笙制作工艺有近100年的历史,冷家笙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艺30多年,一直坚持做笙,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制笙文化。冷立峰家制作的笙,工艺精细、声纯清亮,曾连续三届应邀参加上海国际乐器展销会,在声乐界享有盛名。
制笙需要选料、烤料、打磨、上漆、钻眼等80多道工序,主要是笙斗、笙苗、笙角、簧片、笙撑、笙箍等部件制作,道道工序都是精雕细刻,呕心沥血,一个成品笙既是乐器,也是工艺品。冷立峰介绍,由于制作笙选料难、耗时久、程序多、制作麻烦,曾濒临失传。在谯城区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化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制笙技艺不断打磨,推陈出新,同时广招学徒,培养制笙后继人才,将制笙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
低档笙一把可盈利300多元,高档笙一把盈利可达1200元。现在,冷立峰的制笙作坊有学徒、艺人15人,一年能制作笙800多把,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冷立峰计划建立标准化制笙厂房,招收更多学徒,扩大制笙规模,进一步把制笙产业做大做强,把制笙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但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且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者和传承者队伍,助力文化振兴。
【来源:掌上亳州客户端】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颓败线的颤动》大唢呐(兼埙)、中音笙与打击乐(1999)
曲:贾国平颓败的身躯的全面斗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斗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得荒海地波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唯有颤动辐射若太阳,使...
湘西寻艺少不学芦笙,老没老婆疼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摄影/阮传菊- 风物君语 -在我们湘西寻艺的道路上本没有芦笙这一项但一次不经意的发呆却让我们发现了这藏在大山深处的鹊桥▼那一晚,我在湘、黔、桂界山三省坡脚下一个名为上岩坪...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作者简介:吴学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散文20余万字,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中国西部散文精华》等选本,著有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化学等20余部。云霞明灭或可睹。透过那些耀眼服饰...
入湘随俗·通道侗族芦笙
通道县,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侗族人。侗族人以芦笙为乐,无笙不成礼仪,在侗寨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中,都要吹奏芦笙,在幽幽山谷间,当芦笙响起,便知这是侗...
吹拉弹打一整天,“国乐马拉松”带观众走入民乐世界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韩轩方非在“打开艺术之门”上演古典音乐“马拉松”之后,8月27日,中山公园音乐堂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携手推出的“畅游华夏纵贯古今——国乐马拉松音乐会”开启一天的演出,用6场民乐演出和...
看见文物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是什么?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