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谯城区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在谯城区立德镇乔小村制笙非遗传承基地,冷家笙第三代传人(冷家笙制作工艺有近100年的历史,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制笙文化。由于制作笙选料难、耗时久、程序多、制作麻烦,在谯城区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化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制笙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把制笙技艺传承发展下去。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冷立峰今年48岁,冷家笙第三代传人(冷家笙制作工艺有近100年的历史,冷家笙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艺30多年,一直坚持做笙,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制笙文化。冷立峰家制作的笙,工艺精细、声纯清亮,曾连续三届应邀参加上海国际乐器展销会,在声乐界享有盛名。
制笙需要选料、烤料、打磨、上漆、钻眼等80多道工序,主要是笙斗、笙苗、笙角、簧片、笙撑、笙箍等部件制作,道道工序都是精雕细刻,呕心沥血,一个成品笙既是乐器,也是工艺品。冷立峰介绍,由于制作笙选料难、耗时久、程序多、制作麻烦,曾濒临失传。在谯城区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化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制笙技艺不断打磨,推陈出新,同时广招学徒,培养制笙后继人才,将制笙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
低档笙一把可盈利300多元,高档笙一把盈利可达1200元。现在,冷立峰的制笙作坊有学徒、艺人15人,一年能制作笙800多把,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冷立峰计划建立标准化制笙厂房,招收更多学徒,扩大制笙规模,进一步把制笙产业做大做强,把制笙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但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且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者和传承者队伍,助力文化振兴。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看见文物 | 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是什么?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
“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张连生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他是一个业内人士公认的笙师傅,更是一个笙工匠。鲁、豫、苏、皖、冀、津、沪几十个省级文工团和剧团用的笙,大多出自他的手。可他没有学历证书,也没有车床和工具。成全他取得硕果的是...
台州三位“00后”吹奏员国赛获奖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本报记者诸葛晨晨 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活动结果日前公布,台州有3人获青少年组“未来之星”奖项,他们是来自台州市金龙少儿民族管乐团的“00后”选手谢濡泽、刘瀚琦和张...
“远看笙有色,近听玉有声”—记河南省镇平县民间制笙大师黄林枫先生
远看笙有色,近听玉有声—记镇平县民间制笙大师黄林枫先生作者 李浩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在这些诗句里提到的玉笛,是对...
《无声之音》37簧笙与古筝(2006)
曲:Klaus Hinrich Stahmer《无声之音》是根据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歌而作,其中第二诗说道《我用无言而告别》。我的解释是,告别不是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时间里。徐志摩告别他所爱的地方,不是...
笙里的中华文明史
“笙”在中国远古乐器的璀璨星河中,笙犹如一颗永不坠落的恒星。当古埃及的箜篌、美索不达米亚的里拉琴早已沉入历史长河,这件由竹管与匏斗构成的乐器却奇迹般延续着三千年的生命脉搏。它不仅是《周礼》记载的雅乐"...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