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圆箓保管的后四年中,藏经洞中的一些经文绢画被他拿去贿赂结交当地的权贵望族,而第一个闻风而来的外国掠夺者是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藏经洞,千年敦煌的命运流转-关于书法-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书法 > 藏经洞,千年敦煌的命运流转

藏经洞,千年敦煌的命运流转

15小时前 热度:5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敦煌石窟,不仅仅有艺术,更是一千多间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是中国艺术的“魂魄”所在。当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被偷盗、被哄抢、被破坏时,那些懂它们的人心都在滴血......


大英博物馆“八方丝路:万里共风华”特展中的唐代绢画(敦煌藏经洞出土)

在叶文玲所著的《常书鸿传》中,接近尾声时,有一段身在天国的常书鸿与道士王圆箓的会面,让人印象深刻。

面对王圆箓,常书鸿先生激动地说:“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在海外得见敦煌瑰宝、敦煌文书并为之痛心疾首时,王圆箓,历史所记载的你的功过,也成了我们的百年尴尬。几万件文物哪!王圆箓!作为一个敦煌人,时至今日,我仍然不能不时时想到这种尴尬,这是我至今未能痊愈的心病。”

     

1900年5月26日,敦煌藏经洞的惊天问世,把这位在戈壁大漠中静静沉睡了几百年的“老人”唤醒,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同时,它也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以及图谋不轨者的目光,不远万里、不畏艰辛来到敦煌。


藏经洞出土,五代引路菩萨图,大英博物馆藏

01.敦煌遗书

敦煌藏经洞共出土文物五万余件,涵盖了从公元四至十一世纪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珍贵的历史文献艺术品

敦煌(西域)佛教艺术史学家、敦煌研究教授宁强在他的著作《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中,这样写道:“藏经洞出土的遗画总数近千件,主要是绢画、麻布画、纸画、版画、刺绣和染织品等。其内容与壁画一致,也有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装饰图案等。表现形式也很相似,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壁画样式的翻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敦煌)壁画的一种延伸形式,是‘可以移动的壁画’,可以起到壁画无法起到的作用。”


藏经洞出土,文殊菩萨像木雕版画,五代时期,纵63厘米,横46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02.开窟造像

自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之后,西域的银器、玻璃器、乐器、农作物等源源不断地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地区,或转销其他国家;而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同样经由河西走廊销往西域各国。与这一切同时传入中国的,当然还有佛教和它的经典建筑音乐绘画等一众佛教文化。

从那时起,敦煌便成为了河西重镇,是往来中原和西域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蹄嘚嘚,商贩、官兵、信徒、使者,形形色色的人汇集于此,一片繁华景象


藏经洞出土,五代观音像,纸本木版画,大英博物馆藏


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详细记载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开凿的始末原由:

“莫高窟者,厥初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师龛侧,更即营造。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敦煌遗书,大英博物馆藏

由于古人科学认知有限,对于变幻莫测的“天象”总有着异常的敏感。由于敦煌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气候特点,让莫高窟和它对面的三危山产生金光四射的奇幻景象,应该是常有的事情

这些景象之于今时今日的我们,都会为之惊叹不已,更何况是古人。在前秦(351-394年),这样的景象恰好被虔诚的僧人乐僔看到,就有了“状有千佛”的形象解读。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了。

随之,开窟造像的大幕便缓缓地拉开了。从十六国的前秦,一直到蒙元,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先民们在敦煌创造了一个属于佛国世界的艺术奇迹。


三危山

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圣地,更是一部被具象化的民族变迁史。在敦煌石窟的艺术作品中,真实的展现了敦煌不同时期的世俗生活,有军事、生产、贸易、娱乐、服饰等,更有世俗的风土人情。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佛教从纯粹的西域文化,到与本土文化的初步融合,再到完全本土化的全部历程。置身于此,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和感动!

明嘉靖年间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嘉峪关的大门紧紧地关闭了,而身在关外的敦煌石窟逐渐远离了众生的视野,静静地安睡在戈壁大漠之中。直到1900年,藏经洞的意外发现,才让这位“老人”再次回归大众的视野,惊艳世界。


道士王圆箓

03.藏经洞的问世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原16窟的侧室,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凿,是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

对于藏经洞问世的经过,说法不一,我们只说流传最广的那一个。道士王圆箓曾雇了一位杨姓抄经人,这位抄经人有抽旱烟的习惯,经常边抄经边抽烟。1900年5月26日,他照常在一个宽大的洞窟甬道里抄写经卷,并随手点燃手里的旱烟,点烟用的芨芨草棍也像往常一样随手插在了墙壁的裂缝里。

可能因为用力过大,这一次草棍居然掉进了墙里,这让这位抄经人感到奇怪,于是叫来了王道士一探究竟。结果他们发现,裂缝的背后,竟然另有一个封闭的洞窟。当他们挖开封闭的门洞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成千上万的经卷、文书、古画堆满了整个洞窟。


敦煌藏经洞(第17窟)内的洪辩塑像

王圆箓的内心可能有过激烈的挣扎,或是出于对官府的胆怯,又或许并不真正了解这些文物的价值,所以他选择了上报官府,等待指示。但是这一等就是四年,除了“原地封存”始终没有等到更多的指示,也没有得到分文的保管费用。最终,在藏经洞问世的七年后,等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国掠夺者。

封建王朝时期本就消息闭塞,更何况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从1900年发现藏经洞,到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带着他的“敦煌战利品”在北京六国饭店展出,罗振玉看完展出后,震惊之余立即请求朝廷拨款将藏经洞内文物运往京城,距离此时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年的时间。

在王圆箓保管的后四年中,藏经洞中的一些经文绢画被他拿去贿赂结交当地的权贵望族,而第一个闻风而来的外国掠夺者是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04.英国人 斯坦因

1907年的春天,斯坦因在完成他的第一次中亚考古探险后来到中国。当年3月12日,斯坦因抵达敦煌。斯坦因上学时,就曾听他的老师洛克齐谈起过敦煌千佛洞的艺术。在他抵达敦煌后,却意外得知了“藏经洞”的传闻,当在一个小和尚手里看到古代的写经本时,斯坦因确认了传闻的真实性。

因王圆箓外出,在抵达敦煌的两个月后,斯坦因才第一次见到了他。一开始,王圆箓严词拒绝了斯坦因想要将藏经洞文物全部翻看一遍的请求。后来,王圆箓被斯坦因编造的佛缘故事所骗,最终同意了斯坦因的请求。在其翻译蒋师爷的帮助下,斯坦因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将藏经洞内的文物全部翻阅了一遍,并将自认为最好的作品挑选出来,以40块马蹄银的价格将其“买走”。

据统计,斯坦因共计“买走”了一万多件,大概是藏经洞文物总量的五分之一。1907年6月13日,装了整整十二大箱的藏经洞文物跟随斯坦因离开莫高窟,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漫漫长路。这批文物中的艺术品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文献资料则被大英图书馆收藏。


斯坦因镜头下的敦煌莫高窟

05.法国人 伯希和

在斯坦因之后,第二个抵达敦煌的掠夺者,是法国政府和民间学术团体共同组织的中亚考察队领队-伯希和,此时距离斯坦因离开敦煌仅仅八个月。

伯希和是一位天赋极高的语言学家,除去主要的欧洲语言外,他还精通汉语、梵文、藏语、突厥语、蒙古语、波斯语、回鹘语、粟特语、龟兹语、西夏语等。因为斯坦因,王圆箓“认识”了这批敦煌遗书的价值,所以他同样为伯希和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

伯希和用了三周的时间,将藏经洞内的所有写本翻阅了一遍。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将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挑选出来,最后以五百两银子将其“买走”。


伯希和在藏经洞挑选敦煌遗书

在伯希和逗留在敦煌的日子里,他还为莫高窟的洞窟编号,详细记录了壁画上的文字题记,并为莫高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伯希和将在莫高窟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公开发表。随着时间的流逝,石窟内的一部分题记和壁画,因为损毁和脱落已经不复存在,正是这批影像资料,成为了研究莫高窟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

同样因为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被身在法国学习的常书鸿意外发现,激发了他舍身赴敦煌的坚定意志;还是因为伯希和带着他的“战利品”在北京六国饭店展出,才有幸被罗振玉、王仁俊、蒋斧、董康等诸多史学家看到。


藏经洞出土,唐代观音菩萨二身像,大英博物馆藏

06.“漏网之鱼”

罗振玉于清末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因为他的上书,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许可,并拨银六千两作为运输费用,将剩余的敦煌遗书全部运往北京保存。虽然如此,大部分文物依然没能摆脱被掠夺的噩运。

首先是王圆箓,在得知命令后,第一时间将大批文物悄悄地藏了起来,以备日后之用,这批被王圆箓藏起来的珍贵写本最终被日本人和俄国人买走;另外一部分,则是在运输的过程中,装进了各地官吏的口袋;最后是在文物抵达北京后,负责运输的官员第一时间将文物拉到了自己的亲戚家,把认为有价值的经卷帛画挑出,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最终这部分文物同样以“高价”卖给了日本人。为了不被发现,在上交朝廷前,很多长卷还被撕做两半充数。


敦煌遗书,大英博物馆藏

07.美国人 华尔纳

藏经洞出土的几万件文物,不仅引来了掠夺者,同样牢牢地吸引着国内学者的目光。但是敦煌的几百个洞窟和几万平方米的珍贵壁画、几千尊彩塑造像依然静悄悄的躺在原地,无人问津。王圆菉也依然还是这里的“主人”。

1924年1月21日,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亚洲艺术部负责人华尔纳来到了敦煌。面对空空如也的藏经洞,华尔纳只好把目光转移到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上。

最终,华尔纳以七十两白银的“香火钱”取走了二十余幅壁画(约3.2平方米)和第328窟的唐代供养菩萨彩塑。这尊极具艺术价值的唐代菩萨,今天依然静静地安跪在哈佛大学的福格美术馆内。


敦煌莫高窟 第328窟 唐代供养菩萨彩塑

08.“孰优孰劣”

在整个藏经洞事件中,王圆箓是一个重要的锚点,所以他理应背负更多。但是仔细回看整个事件的经过,王圆箓真的比那些贪婪狡诈的官吏更可恨吗!千百年来,一直有人争论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说到底,人性在很多时候是自私且复杂多变的。

作为一个认知极为有限的道士,他相信天道轮回和因果报应,所以会被斯坦因的佛缘故事所欺骗。斯坦因所给的40块马蹄银“香火钱”,在当时相当于两千两白银,这些银两相较于斯坦因拿走的一万多件敦煌遗书来说,可能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是,对于常年生活在苦寒之地的王圆箓来说,应该是极为震撼和惊喜,在他的有生之年,或许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

王圆箓大曰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来到敦煌莫高窟,乃于莫高窟第16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也就是今天的“下寺”。他终生生活在莫高窟,供奉香火,常年在莫高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王道士曾想用敦煌遗书换来的“香火钱”重修第96窟大佛殿九层楼,但最终未果,因为同年七月他就离世了,葬于莫高窟庙前大泉河东岸。

可是,那些才学八斗考取功名的各级官吏,他们深知这些经卷古画的价值,却贪婪的将其据为己有,并高价卖给外国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王圆箓相比,“孰优孰劣”呢!


藏经洞出土,引路菩萨绢画,十世纪初,纵80.5厘米,横53.8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09.“信仰”

敦煌石窟,是一千多年间这个国家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缩影,是中国艺术的“魂魄”所在。当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被偷盗、被哄抢、被破坏时,那些懂它们的人心都在滴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最为动荡的年代里,把身处“法外之地”的敦煌石窟收归国有,是众多爱国艺术家的共同心愿,但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常书鸿先生。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让人不惧生死、勇敢挑战一切艰难困苦的,或许只有信仰。信仰可以是宗教、可以是情怀、可以是物质,更可以是爱,而敦煌便是常书鸿的信仰。常书鸿先生曾经说:“在苦守敦煌的日子,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悟出了信仰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是的,敦煌就是我心中的‘佛’。”


莫高窟,常书鸿油画

常书鸿先生和他的同伴们用满腔热血和不畏艰辛的执着,将这位命悬一线的“老人”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并用他们手中的画笔,让世人真正的了解了敦煌艺术的伟大。

细细回想,之所以发生后面的一切事情,其锚点就是藏经洞的问世,它让敦煌石窟的生命再次流转开来,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如果没有藏经洞的问世,谁又能够知道洞窟内那些无比珍贵的壁画、彩塑会是怎样的命运多舛呢!



END | 图片源自网络

-  相关书籍  -


-  更多文章 -

敦煌飞天  |  随风舞动的精灵

心灵庇护所  |  石窟寺的建筑型制

南宋十幅「五百罗汉图」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本文标题:藏经洞,千年敦煌的命运流转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3639.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古趣村落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摩崖《开通褒斜道刻石》

摩崖《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汉永平九年(66)刻,16行,行5~11字不等。石在陕西褒城(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此石书法气魂宏伟,布局饱满,笔划较细但遒劲有力,融入篆意,高古伟岸,...

9岁男孩斩获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最高奖,难怪网友都评价这字可真漂亮!!!

9岁男孩斩获全国硬笔书法大赛最高奖,难怪网友都评价这字可真漂亮!!!

由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指导,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丽水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浙江办事处工委联合主办,丽水市硬笔书法协会承办的百年征程“弘典杯”首届国际硬笔书法大赛...

关晓彤书法北京入展,水平比得过你吗?

关晓彤书法北京入展,水平比得过你吗?

很多人认为,明星学书法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艺术品位,而不全是铜臭味。无论如何,书法成为了演艺圈的一大亮点,我们熟悉的一些明星如徐静蕾、张铁林、张大彪等,书法功底扎实,令人赞叹。今天我们看看当红小花关晓彤的...

福字的108种写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福字的108种写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书法家们纷纷挥毫泼墨,以“福”字寄托祝福,为节日增添浓郁的文化韵味。今天小编特整理了108种“福”字的写法,宛如...

周总理书法单字“福”,独一无二,寓意“用护盾守住一点点福气”

周总理书法单字“福”,独一无二,寓意“用护盾守住一点点福气”

周总理书法单字福,独一无二,寓意用护盾守住一点点福气对于福字书法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甚至是尤为熟悉,也是我们时常书写和看到的字。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很多家庭会在自己的门上贴上红底瓦当福字书法作品。希望在...

河北七旬老人街头免费教书法七年

河北七旬老人街头免费教书法七年

上游新闻记者 汪璟璟 实习生 李杜鹃编辑 苏航路边的一块空地上,一位戴着眼镜的白发老人手拿粉笔,正在一块布满田字格的黑板上写着字。黑板长一米四、宽九十厘米,悬挂在一根电线杆上,到了晚上,黑板的前方还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