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
“汉字—书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代:篆书时代、隶书时代、楷书时代。篆书时代至晚从商代开始,经西周、东周、战国,直到秦代,前后延续了约1400年。隶书时代自秦末汉初开始至三国末,约有420年的时间。楷书时代自三国末晋初开始一直到今天,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篆书时代里,篆书是书坛的主角,它包括大篆小篆。隶书时代里,隶书是书坛的主角,篆书成了配角。楷书时代里,楷书是书坛的主角,篆书、隶书都是配角。每一个书法时代里的主角,一般都有正规的书写,通俗的书写,行书与草写,此外还有美术装饰的书写。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每个时期的书法类型都不是单一的,时间越往后,内容就越复杂。它们就像涓涓细流汇成的江河,越往下游包含的内容就越多。
在不同的书法时代里,主角和配角的关系及其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主角的性质是“主”,是主流,这一点毫无疑问。主流的地位既不是上天的安排,也不是政权的号令,而是时代环境选择的结果。配角的性质是“配”,但在很多情况下也不乏主体性。这一性质是受自身内涵、形式和书坛规律制约的,也是时代环境赋予的。但既然是配角,就成不了主流。“配”谁呢? 当然是配主角,配时代的主流,也就是说,它还有受制于主角的一面。隶书时代,篆书受隶书的影响与控制;楷书时代,篆书、隶书受楷书的影响与控制。这是书法史上的一条规律,也是我们认识书法史上具体问题的一把钥匙。
魏晋时期,隶书时代行将结束。结束的原因有隶书自身结构与书写方面的因素,更有书坛环境变革的促使。而且,环境的原因在这里起了关键性作用。
随着西域文化进入中原,中国古老的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代之而起的是更加方便的高桌(案)高座,以及由此而发生的起居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有了桌(案)子,有了凳子,后来又有了大一点的纸,书写就可以把纸或简放在桌(案)上,再不用像从前那样一手执简、一手执笔进行书写了。一手执简、一手执笔,笔在简上的书写动作只能是摆动的。而在桌(案)子上的书写,由于人的生理作用,毛笔自然会被竖起来。由于毛笔是软的,运动时不可能控制在一个平面上,于是提按的动作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不要小看这一动作,它产生的笔法正是提按笔法,而提按笔法则是楷书的特征性笔法。提按笔法经常地出现,摆动的笔法就越来越少。摆动的笔法越来越少,横向的线条便越来越短。结果,隶书的横向结体也变成了方形结体,楷书就这样形成了。它宣告着隶书时代的结束。
楷书形成之后,隶书并没有被彻底取消。不过它的身份则由隶书时代的主角,变为楷书时代的配角了。由两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今天,隶书仍是书坛上不可或缺的成员。在1700多年的楷书时代里,随着环境的变化,作为配角的隶书,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内涵,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大致说来,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隶书的锐减与空白
从目前能见到的资料看,楷书的成熟,我国西部河西走廊一带比东部黄河中下游要快一些。甘肃一带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残纸,和敦煌石窟保留下来的同时期的某些卷子,都表明这一观点是真实的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及其以后的“兰亭论辩”,人们无不利用西部出土的资料,试证相传王羲之的《兰亭序》,在晋代的存在无可置疑,却很少有人利用中原或南京一带出土的作品参与论证。按说,从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性)观点看,这种利用资料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但却恰恰说明,西部的楷书与东部的楷书相比存在着差距,西部的楷书发展得快一些,比东部楷书成熟得多,与《兰亭序》有更多可比的因素。西部楷书发展快的原因,乃是因为高桌(案)高座的家具,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先在西部开始使用并逐渐普及开来的。当高桌(案)高座的家具在西部地区早已习以为常时,中原人看到它们还很别扭呢,《梁书·侯景传》曾描述过被中原人认为是“丑态”的这种坐姿。书写家具的变化带来了执笔姿势的变化,执笔姿势的变化带来了书写方法的变化,书写方法的变化带来了笔画形态的变化,笔画形态的变化带来了字体的变化。哪里的书写家具先变,哪里的书写风格也就跟着变。
两晋时期,中原的楷书还处在缓慢发展中,书坛上,隶书作品还占有相当的分量,据出土资料统计,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庄重场合,或需要特别标示的位置或地方,隶书还是主角。
到了北魏,隶书作品几乎一件不见。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收录北魏作品甚多,仅有一件是用隶书写的,而且专家们还把它视为后人伪造。书坛上除了百分之九十二的魏书作品外,其他只有五花八门的篆书了。隶书被冷落到扫地出门的命运。
隶书被遗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中原的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讲,实在太陌生、太遥远了。当时,统治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政治稳定与对南方的军事扩张上,无有闲心顾及文化的建设。汉族出身的文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情愫,但在大政面前奢谈文化复兴,自己都感到不合时宜。曾在孝文帝时期作中书令、国子祭酒的郑道昭,就是因为倡导文化而被贬到光州去的。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及热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写的都是魏书(楷书的早期阶段),没有人会提倡已经过时的隶书。二是魏书在实用的书写上,要比隶书方便顺手得多。隶书笔法是绞转笔法,逆笔磔出比篆书只先进一步。魏书则放开束缚,四面八方任意驰骋,无须逆入平出,来回绞转。表面看起来,隶书比魏书笔法简单,运动空间也由二维改为三维。但写起来,魏书更自由随意,更加顺乎手臂在桌(案)上挥写的生理构造。
二、隶书的回光返照
东魏西魏隶书重新出现,这是书坛上一件令人喜悦且又瞠目的事情。重新出现的隶书,彻底抛弃了魏晋时期尚还保留的汉隶古风,而仅以华美的姿态取貌于世。它们有的是各种笔法的混杂,有的是各种笔画的杂拼。装腔作势,纤细无力,看不到丝毫隶书时代本生的拙厚、自然与大气。北齐中期出现了一些追求古法的隶书作品,如河北省涉县中皇山、邯郸滏山寺的佛教刻经,山东孝堂山《陇东王感孝颂》等,看上去,作品笔画似乎还有点味道,但略一回味,生硬的笔画,乔装的躯壳,僵化板滞的面貌,并没有感人的神态内涵,观之如同嚼蜡。
陇东王感孝颂(局部)
总之,隶书在魏晋南北朝的表现,用笔由简到繁,笔意却由厚到薄;结体由宽到正,书风则由朴到僵。看来,隶书的表现已经黔驴技穷了。
隶书黔驴技穷日薄西山的时候,也正是楷书蒸蒸日上发展壮大的时候。或者说,也正是因为全社会对楷书的热爱,才把隶书冷落到可有可无的配角地步。这是书坛的一个规律,当新因素出现并逐渐酝酿成主流时,原先风光的那些内容无可奈何地都要走下坡路。
三、隶书的再觉醒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经济发达,国运昌盛,文化繁荣,贤相名将辈出,才彦哲俊济济。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无不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唐代帝王大都善书,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睿宗李旦、肃宗李亨、代宗李豫、顺宗李诵,还有女皇武则天,皆为书坛雄奇。唐玄宗受父亲睿宗的影响,尚古崇丰,尤爱隶书,所书《纪泰山铭》严整丰劲,雍容华贵,堪为书史奇观,朝野上下趋之若鹜,再掀隶书高潮。追随玄宗变法者,蔡有邻、韩择木、史惟则最出名。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来数八分……”另有李潮,四人被宋人称为唐代“隶书四家”。再有刘昇、徐浩、顾戒奢、韩秀荣等,也以隶书闻名,均为唐隶新体的创新者。从此,隶书一改初唐风尚,再开天地。
纪泰山铭(局部)
唐代隶书新气象从何而出?对盛唐楷书特别是颜柳作品略加观察,便知其中内由。唐代有追求大气象的环境,有国家特设的集贤院、翰林院等专门的职业单位,有代代相承的君主鼓吹。时局蒸蒸日上,流风习习扶张。楷书由精谨而茂逸,由清健而圆劲;隶书自然也会由方劲而浑厚,由雅美而华贵。花开花落,环境使然,无论篆隶楷行草,无论都市乡闾官方民间,一并顺势而行,借机应发,如此形成了书法的盛唐气象。
唐朝人喜欢隶书,是因为唐朝社会开明遵古;唐朝人鼓吹隶书,是因为唐朝文化博大革新。然而隶书有自己的命运轨迹,它的天下在汉代,辉煌在汉代,唐代人赋予它崇高的地位,但毕竟时过境迁,落架的凤凰过时的花,“隶废已久,晋、唐诸公遂无复有知者”。隶书再也不可能重塑两汉品质。
四、隶书的苟延
五代天下罹金革之忧,不遑笔札,大唐遗风不在,文章翰墨尽除。虽有杨凝式辈极力鼓吹,书坛终陷气息奄奄的泥坑。
宋代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科技、文章、艺术……皆有全新的发展。楷书行楷书,苏、黄、米、蔡是其舵手,崇尚意趣,以二王为神圣。篆书隶书则被时风力挤,偶有追求者,亦呆板无趣,依葫芦画瓢,出力不讨好。
元代书法有赵孟頫树旗,追古尊王,行楷盛而隶风衰。奎章阁有一批名儒书家,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和康里巙巙名声最大。陶宗仪《书史会要》说:虞集“古隶为当代第一”。故宫博物院有虞集隶书《跋赵孟頫书陶诗》,其实笔单力薄,毫无生机。元代隶书首屈一指者尚且如此,足可见隶书命运衰败难救之状。
五、隶书的复兴
清初的隶书名家,大多是在唐人基础上有所发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隶书的精神,却乐于发一己之思,任意“创新”。什么“细肚、蚕头、燕尾、鳌钩、长椽、枣核”之类的无趣物象,概属生吞活剥,装腔作势。王时敏、傅山、郑簠等人,虽号金石有缘,实难脱庸免俗。
清初皇帝治国有大策,用人则小心眼。文字狱吓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无奈将鸿鹄之志转向考据之学。在顾炎武、朱彝尊等学者的带动下,宋代金石学访碑之风再炽。新学术思潮的影响,也给书坛上吹来一缕久违的春风。傅山、郑簠等书家,首开搜访研究临习于一体之风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影响着一批人纷纷投入碑学运动。书坛上,一方面是皇帝们喜欢的传统帖学,以“馆阁体”为代表的书法“正统”笼罩全国;另一方面,金石考据之学倡导的碑学运动,蒸蒸日上,正迅速发展。阮元、包世臣摇旗呐喊,大批追随者紧随其后,很快便形成了一种新的书学思潮和创作理念。②帖学笔力柔媚,面貌单一,毫无生机。碑学则天真烂漫,新鲜活泼。通过钟鼎可睹三代古意,通过墓志可通汉魏精神,通过摩崖可近南北朝山林情趣。碑学是一条今古隧道,碑学是一块待开垦的黄金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它唤醒千年积淀的优良元素,古为今用,重开纪元,把暮霭沉沉的帖学逼向绝路。
赵之谦隶书四条屏
碑学对书法影响的亮点,主要是三代篆籀、汉魏隶楷。所以,所谓碑学书法,实际上是以篆隶的复兴为中心内容。邓石如遍临秦汉碑刻,所写篆隶新颖独特,别开古意。何绍基学识渊博,一生喜尚碑版,书法风格碑帖相融,自成一家。朱彝尊更是直追汉魏,带动一代风气,对嘉道书坛影响甚大。隶书更有金农、丁敬,金农以沉着闻名,丁敬以醇逸著称。金、丁之后,桂馥、黄易是其佼佼者,桂氏隶书方严厚重,醇古朴茂,黄氏隶书活泼端庄,浑圆壮美。再有伊秉绶,敦厚威严,宏伟开张,陈鸿寿笔雄体健,洞达外向。卓著者还有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昊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群星灿烂,皆开一席风光,领时势成为坛主。
隶书自战国孕育以来,经过了240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活跃在书坛上。作为汉字的一种字(书)体,书法的一种典型类型,它为中华文化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内涵,也为中华艺术开辟了独有天地。它辉煌过,是时代的骄子;无奈过,是时代的附庸;沉寂过,是时代的寒鸦;复兴过,是时代的新宠。历史还没有远去,遗留下来的作品恍惚着不太清晰的印象,这就是:汉隶真,晋隶呆,唐隶华,宋隶寒,明隶蔫,清隶演,今隶装。唤醒隶书艺术生命的良方,很难再找到……
作者简介:赖非,1953年生于山东邹城,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学家、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 。现为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山东金石学会会长。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书法之美来源于对比,九种对比关系应用图解
书法中从结字到章法,只要落笔就有形状的产生,黑白的书法世界,书法的一切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像一个和谐的家庭一样,有老有少,书法而言有大有小。人有高个矮个,书法而言有长有短。有人粗壮有瘦弱,...
米芾行草书札《经宿帖》
米芾行草书法信札《彦和帖》(经宿帖),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30.1厘米,横42.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
《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中国儿童书法动漫
在湖南,有一座古老的书院,名叫岳麓书院,它像一位智慧的老爷爷,见证了湖湘学派的诞生。湖湘学派,就像一片知识的森林,由北宋的大文豪周敦颐种下了第一棵树。周敦颐不仅自己学识渊博,还教出了一群聪明的学生。...
读懂医生的书法,读懂中国医生!
有一种天书,叫做医生的手写处方。你是否也曾对或如奔蛇走马,或如云雾波浪般的处方不知所措,而药剂师似乎就是传说中的天书解密者,在拿到处方后,以娴熟的操作配药,一套操作下来行云流水。今天是2022年8月1...
著名书法家季生荣获百家媒体推荐《2022艺坛翘楚书画家》
季生老师艺术简介:季生号龍腾,1976年生于安徽无为,现定居于北京。自幼酷爱书法并刻苦研习数十载,学书由正楷入手,坚持以恒、精、序、用为基础。通过阅读、临帖和不断学习,受到一定的启发,以帖为师,以书会...
国内书法“大师们”到底有多野?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永远抑制不住一个书法大师狂野的心。这两天,又有一位大师为我们贡献了令人心惊的表演,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总会有些行为艺术家,打着先锋的旗号冲撞道德的边界。文人骚客终其一生不外乎求个洒脱。这一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