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这篇文章是关于杨荫浏先生的《笙——竽考》第四部分的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笙和竽的区别,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笙,揭示了笙上各管音高的承继关系和变迁情形。文章还讨论了笙在戏曲发展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现代笙的改革。
编者按:
《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通过比较宋代19簧和笙、智化寺17簧笙与清代雅乐17簧笙可知,笙上各管音高存在着承继关系,显示了变迁情形。究其原委,可能受戏曲发展影响,鼓、笛、三弦等乐器居于主要地位,笙的地位逐步降低,所以有逐渐减少音位的倾向。从17簧笙的流传来看,它与历史上“重四调”有关,如:西安鼓乐用“上、尺、六、五”四调,福建南音用“四腔、五腔、五空四亻乂、倍思”四调,智化寺管乐用“正、背、皆、月”四调,琵琶曲则用“小工、正工、乙字、尺字”四调。
笙——竽考
七 宋十九簧和笙、明清流传智化寺十七簧笙和清雅乐十七簧笙音高比较表
因古人对高低八度清浊之辨,往往不够明确,我们对高低八度的差异,可不必全信古人的说法,在比较中间,可灵活看待。从上表,我们注意到智化寺的笙和宋代的“和笙”在绝对音高上基本相同;又注意到清雅乐笙比智化寺笙约低一个小三度,虽绝对音高不同,但就相对音高而言,大体上也有着相通之处。用〔〕符号标出上下两笙间相对音高关系不相一致的管序,我们就可看出以下几点:
1.十七簧笙比之十九簧笙,十七簧笙是减去了十九簧笙的第五和第十三管。
2.智化寺笙比之宋和笙,除减少了二管以外,有十三管的音高相同,有四管的音高有着变动。
3.清雅乐笙比之智化寺笙,有十三管的相对音高关系相同,有四管的相对音高关系有着变动。
4.清雅乐笙比之宋和笙,有十二管的相对音高关系相同,有五管的相对音高关系有着变动。
可见,自宋至清,就笙上各管音高的相对关系言,大部分是前后相同,存在着继承关系,小部分是有所变动,显示了变迁情形。
清《律吕正义后编》所载宫廷雅乐用小笙,虽仍有十七管,但其第一、第九、第十六和第十七管,——共有四管不装簧片,这样,就成了十三簧笙;同时又改变原来十七簧笙的第六管的“工”(b)音为“上”(g)音。参看上表可以看出,在从十七簧笙变成十三簧笙中被减去或被改变的五管,正是在从十九簧笙变成十七簧笙中,其音位最不稳定的五管。
西安鼓乐所用的笙,虽也有十七管,但其第一、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第十六、第十七——共有七管不装簧片,这样,就成了十簧笙。据说,这种十簧笙也是从清代传下来的。同是西安鼓乐,各个民间乐队组织所取的音高标准,又有所不同:南集贤东村的“嗡笙”以g为“六”,南集贤西村的“嗡笙”以♭g为“六”,东仑的“宫调笙”以e为“六”,城隍庙的“平调笙”以c为“六”。但其各管间相对的音高关系,则各乐队之间是基本上一致的。比较清代以来十七簧笙、十三簧笙和十簧笙的音位如下。对西安鼓乐的笙,暂取南集贤东村的“嗡笙”为例。
八 清代以来十七簧笙、十三簧笙和十簧笙的音高比较表
可见,十三簧笙比之十七簧笙,除减去了第一、第九、第十六、第十七——四管不用和把第六管的音改低一个大三度以外,余音均相同。十簧笙比之十三簧笙,除又减去了第八、第十、第十三——三管不用和把第六管改高半音以外,其余各音的相对音高关系均相同。
河南流行的十四管方笙,不知起于何时,估计清代可能已有。其笙管排列的次序和各管音高如图七。
图七 河南流行的十四管方笙音位图
在我调查这笙吹法的时候,我所见到的十四管方笙,其第十和第十四管是不装簧片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十二簧笙。
用线谱排列对照,明清以来智化寺十七簧笙,清十七簧笙、十三簧笙,西安鼓乐十簧笙和河南十四管方笙的音序,分析其转调的可能性如下:
除高低八度及同度重复的音不计外,智化寺十七簧笙有十个音,能吹出F、♭B、♭E、C四调;清十七簧笙有八个音,能吹出D、A二调;西安鼓乐十簧笙有八个音,能吹出G、D二调;河南方笙有八个音,只能吹出♭B调的一个六声音阶。
“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南北朝时人早已如此说。南北朝时,“十九簧至十三簧”的“笙”同时并存,可能也包括十七簧笙在内。宋代的十九、十七、十三簧笙,明代智化寺的十七簧笙,还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多种笙的形制的继续。多种形式的笙同时并存,可以适应专业和群众各方面的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十九簧笙可转十二调,十七簧笙可转四调,十七簧外加两根备用管的义管笙兼两者之用。十七簧笙的长期流传,看来是与历史上四调之特别得到重用有关。从今天存在的一些乐种来看,西安鼓乐用“上、尺、六、五”四调,福建南音用“四腔、五腔、五空四亻乂、倍思”四调,智化寺管乐用“正、背、皆、月”四调,琵琶曲用“小工、正工、乙字、尺字”四调;从相对音高关系而言,它们是基本上相同的——都成为一度、二度、五度、六度的关系,都是重用四调的例子,其转调的要求,都是十七簧笙所能满足。十三簧笙能奏二调,也适于民间好些只需要演奏二调的合奏曲之用。简言之,十九、十七、十三簧笙,其音位的排列,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体系,其间递变的痕迹,可以清楚看出。
总观笙的发展,自隋至清,有逐步减少音位的倾向。推其原因,可能由于戏曲的发展,鼓、笛、三弦、胡琴等乐器逐渐居于主要地位,因而笙的地位相对降低。但今天不同了。为适应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求,笙又被重视起来,建国以来,各种改革笙的设计,不断出现。目前改革笙虽未定型,但在实际工作中已起着一定的作用。[1]
本文一方面从史料的角度,讨论笙的历史发展情况,以探索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对从事笙的改革的同志提供有关音位、形制方面的参考资料。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尚希读者指正。
原载《乐器科技简讯》1974年第3期。
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收入《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1]注:本文系作者所写中国音乐史参考论文中之一。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悠悠芦笙醉人心齐秀盛装迎新年——从江苗族同胞欢度芦笙节!
这两天,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迎来一年一度传统芦笙节,当地同胞以赛芦笙、跳芦笙舞为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场面热闹非凡。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节日里,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
《易》笙协奏
曲:恩耀特·施耐德(德)震卦 - 雷 / 坎卦 - 水 / 兑卦 - 泽《易》这部作品是2003年德国作曲家恩耀特·施耐德为37簧笙创作的。全曲三个乐章的创作来源于中国“易经”中八卦里的三个卦:震卦、...
《原风景》日本笙(to the Gesisis)(1998)
曲:汤签让二(Joji Yuasa) 汤签让二的原风景诞生于1998年。Yuasa被视为日本别具一格的现代作曲家。细腻的音...
声音百科乐器篇笙
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结构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
四川金钱板 《秀才过沟 》演唱:周强 国家大剧院 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
四川金钱板 《秀才过沟 》演唱:周强 国家大剧院 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
汉字中的“和”与笙的关系,和就是笙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读,在甲骨文中,我们会把笙这个乐器记作和。 那时候的文字还是以象形为主,我们从这个字的形态就能看出,左边就像是一个人正吹奏着一把长长短短的竹管,右边是禾苗的禾,左边是形,右边是声,...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