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杨荫浏:笙——竽考(四)

杨荫浏:笙——竽考(四)

7个月前 (12-28) 热度:648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这篇文章是关于杨荫浏先生的《笙——竽考》第四部分的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笙和的区别,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笙,揭示了笙上各管音高的承继关系变迁情形。文章还讨论了笙在戏曲发展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现代改革

编者按:

《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通过比较宋代19簧和笙、智化寺17簧笙与清代雅乐17簧笙可知,笙上各管音高存在着承继关系,显示了变迁情形。究其原委,可能受戏曲发展影响,鼓、笛、三弦等乐器居于主要地位,笙的地位逐步降低,所以有逐渐减少音位的倾向。从17笙的流传来看,它与历史上“重四调”有关,如:西安鼓乐用“上、尺、六、五”四调,福建南音用“四腔、五腔、五空四亻乂、倍思”四调,智化寺管乐用“正、背、皆、月”四调,琵琶曲则用“小工、正工、乙字、尺字”四调。


笙——竽考


七 宋十九簧和笙、明清流传智化寺十七簧笙和清雅乐十七簧笙音高比较表

古人对高低八度清浊之辨,往往不够明确,我们对高低八度的差异,可不必全信古人的说法,在比较中间,可灵活看待。从上表,我们注意到智化寺的笙和宋代的“和笙”在绝对音高上基本相同;又注意到清雅乐笙比智化寺笙约低一个小三度,虽绝对音高不同,但就相对音高而言,大体上也有着相通之处。用〔〕符号标出上下两笙间相对音高关系不相一致的管序,我们就可看出以下几点:

1.十七簧笙比之十九簧笙,十七簧笙是减去了十九簧笙的第五和第十三管。

2.智化寺笙比之宋和笙,除减少了二管以外,有十三管的音高相同,有四管的音高有着变动。

3.清雅乐笙比之智化寺笙,有十三管的相对音高关系相同,有四管的相对音高关系有着变动。

4.清雅乐笙比之宋和笙,有十二管的相对音高关系相同,有五管的相对音高关系有着变动。

可见,自宋至清,就笙上各管音高的相对关系言,大部分是前后相同,存在着继承关系,小部分是有所变动,显示了变迁情形。

清《律吕正义后编》所载宫廷雅乐用小笙,虽仍有十七管,但其第一、第九、第十六和第十七管,——共有四管不装簧片,这样,就成了十三簧笙;同时又改变原来十七簧笙的第六管的“工”(b)音为“上”(g)音。参看上表可以看出,在从十七簧笙变成十三簧笙中被减去或被改变的五管,正是在从十九簧笙变成十七簧笙中,其音位最不稳定的五管。

西安鼓乐所用的笙,虽也有十七管,但其第一、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第十六、第十七——共有七管不装簧片,这样,就成了十簧笙。据说,这种十簧笙也是从清代传下来的。同是西安鼓乐,各个民间乐队组织所取的音标准,又有所不同:南集贤东村的“嗡笙”以g为“六”,南集贤西村的“嗡笙”以g为“六”,东仑的“宫调笙”以e为“六”,城隍庙的“平调笙”以c为“六”。但其各管间相对的音高关系,则各乐队之间是基本上一致的。比较清代以来十七簧笙、十三簧笙和十簧笙的音位如下。对西安鼓乐的笙,暂取南集贤东村的“嗡笙”为例。

八 清代以来十七簧笙、十三簧笙和十簧笙的音高比较表

可见,十三簧笙比之十七簧笙,除减去了第一、第九、第十六、第十七——四管不用和把第六管的音改低一个大三度以外,余音均相同。十簧笙比之十三簧笙,除又减去了第八、第十、第十三——三管不用和把第六管改高半音以外,其余各音的相对音高关系均相同。

河南流行的十四管方笙,不知起于何时,估计清代可能已有。其笙管排列的次序和各管音高如图七。

图七 河南流行的十四管方笙音位图

在我调查这笙吹法的时候,我所见到的十四管方笙,其第十和第十四管是不装簧片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十二簧笙。

用线谱排列对照,明清以来智化寺十七簧笙,清十七簧笙、十三簧笙,西安鼓乐十簧笙和河南十四管方笙的音序,分析其转调的可能性如下:

除高低八度及同度重复的音不计外,智化寺十七簧笙有十个音,能吹出F、B、E、C四调;清十七簧笙有八个音,能吹出D、A二调;西安鼓乐十簧笙有八个音,能吹出G、D二调;河南方笙有八个音,只能吹出B调的一个六声音阶。

“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南北朝时人早已如此说。南北朝时,“十九簧至十三簧”的“笙”同时并存,可能也包括十七簧笙在内。宋代的十九、十七、十三簧笙,明代智化寺的十七簧笙,还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多种笙的形制的继续。多种形式的笙同时并存,可以适应专业群众方面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十九簧笙可转十二调,十七簧笙可转四调,十七簧外加两根备用管的义管笙兼两者之用。十七簧笙的长期流传,看来是与历史上四调之特别得到重用有关。从今天存在的一些乐种来看,西安鼓乐用“上、尺、六、五”四调,福建南音用“四腔、五腔、五空四亻乂、倍思”四调,智化寺管乐用“正、背、皆、月”四调,琵琶曲用“小工、正工、乙字、尺字”四调;从相对音高关系而言,它们是基本上相同的——都成为一度、二度、五度、六度的关系,都是重用四调的例子,其转调的要求,都是十七簧笙所能满足。十三簧笙能奏二调,也适于民间好些只需要演奏二调的合奏曲之用。简言之,十九、十七、十三簧笙,其音位的排列,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体系,其间递变的痕迹,可以清楚看出。

总观笙的发展,自隋至清,有逐步减少音位的倾向。推其原因,可能由于戏曲的发展,鼓、笛、三弦、胡等乐器逐渐居于主要地位,因而笙的地位相对降低。但今天不同了。为适应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求,笙又被重视起来,建国以来,各种改革笙的设计,不断出现。目前改革笙虽未定型,但在实际工作中已起着一定的作用。[1]

本文一方面从史料的角度,讨论笙的历史发展情况,以探索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对从事笙的改革的同志提供有关音位、形制方面的参考资料。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尚希读者指正。

原载《乐器科技简讯》1974年第3期。

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收入《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1]注:本文系作者所写中国音乐史参考论文中之一。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本文标题:杨荫浏:笙——竽考(四)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3555.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杨荫浏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

原标题: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中日两国的音乐交流,早在中国的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园220),相当于日本的弥生时代就已开始。唐代是中日音乐交流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从唐朝贞...

喜欢剽窃中国文化的韩国人,这回终于遇到对手了……

喜欢剽窃中国文化的韩国人,这回终于遇到对手了……

笙管演奏家吴彤的姐姐吴景馨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几个韩国人忽然跑来,在他们家创办的宏音斋购买了近100台笙。起初以为对方是喜欢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家,作为笙管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吴景馨还挺高兴。不料对方却不...

韩国又要剽窃,企图拿笙去申遗,幸好被民乐大师吴景馨姐弟阻止

韩国又要剽窃,企图拿笙去申遗,幸好被民乐大师吴景馨姐弟阻止

笙,是汉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是随造的。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和笙斗构成,所用的原材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汉代以前的笙管大都用紫竹或者芦...

杨荫浏:笙——竽考(一)

杨荫浏:笙——竽考(一)

编者按:《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笙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它和竽属于同类乐器。汉代以前,人们既以笙指代笙、竽,...

乐器科普 | 笙声不息

乐器科普 | 笙声不息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八音里的“笙” 万物之笙,始于战国 初有13根竹管制成 清越高雅,音质柔和 独具中国民间色彩【属八音之“匏”】Sheng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