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笙文化漫谈

笙文化漫谈

8个月前 (07-30) 热度:138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葫芦笙、芦笙笙是中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可以吹奏和声的乐器。笙的形制及构造笙的外形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说文》中指出笙的外形像凤之身,据说女娲就是在匏的基础上创作了笙簧,民间流传的笙就有方、圆、大、小等多种不同的形制。笙的起源及发展笙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初的笙和排箫有点儿相似,后来人们为了区分笙和排箫,常常以笙为主奏乐器且有独奏乐段。


核心内容:笙的历史、种类及发展历程

主要形制:葫芦笙、芦笙

中国吹奏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可以和声乐器。在被称为巢或者和,《尔雅》中记载:大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八音之说,所谓八音,指的即是金、、丝、竹、、革、木这八乐器,是据制成乐器的物质而划分的。属于八音之中的

形制及构造

的外形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说文》曰:,十三,像凤之身也;,正之音,物生故谓之凤凰历来都被看成是音乐,据说伶伦创造十二律,就是受到了凤凰之鸣的启示。《说文》中指出的外形像凤之身,即是将竹管的参差不齐比做凤翼。此外,凤为雌,将比作凤,也说明了属性为阴性。

的构造要包括3部分笙簧苗和笙斗苗指的是体上的竹管笙斗则是指带有孔的底座。簧片装在竹管的下端,竹管插在笙斗上,的时候用手指按住竹管下端的开孔,使簧片与管中的柱发生共鸣,就可以发出美妙的音了。隋唐时,形制有十九、十七、十三,后来又有了十七,就是在十七基础上另备两管,在需要的时候装上去,不用的时候再卸下来。现在的形制更多,有二十一、二十四三十六簧、小排笙等等。

属于,而即是葫芦,在征着伏羲女娲共同体,据说女娲就是在基础创作笙簧,列管于上,纳其中。葫芦笙就是用空葫芦做的笙斗,这也说明了葫芦的密切关系。当然,笙斗未必都是葫芦做的,到唐的时候,笙斗就改成了木制,后来又改成了制。早期的笙簧一般都是竹制的,后来又改成了制,苗则多是用紫竹制成的,并在竹管的下端嵌接木制的脚,以备装簧片之用。到了明清时代民间流传的就有方、圆、大、小等多种不同的形制

的起源及发展

历史非常悠久,大致可以追溯到3000多前。最初的和排箫有儿相似,既没有笙斗,也没有簧片,后来人们为了和排箫,就给加了笙斗簧片,这时真正意义才算诞生了。的起源,史书上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了。通过一个乐器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流行的历史过程来看,的产生至少要比这个时期早出一段时间

,最受重视的乐器打击乐器,但却受到了特别的遇。在很多礼仪场合,常常以乐器且有独奏段,而其他乐器则只是缀。是最初建立制度的朝,此时便已经有了师的记载师,专教授、埙、箫、篪、管等吹奏乐器代表人物子,曾经在他的著作子》中发音乐无用的言论,在他看来,一切娱乐活动都是没有必要的,可是他自己却非常喜欢吹笙,这也从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确实非常流行这种乐器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并存的,除了共同作为乐队要伴奏乐器之外,也有合奏和独奏形式。不过一般只用于雅乐,而则被广泛地用于各种音乐之中,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所以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而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深受各阶人士的喜。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演奏乐器,比如说侗族苗族彝族等。

音色演奏

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中音柔和,低音浑厚,有凤鸣之音的美誉。

传说一位爱好音乐的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只美丽的神(凤),并听到了鸣。她被这动听的声音深深吸引住了,可是神却很快飞走了。回去之后,她始终对神样子和声音念念不忘,竟到了不思饮食的地步。皇帝为了让她开,就命令天下的能制作种类似神的器物,没过多久,便有人做出了这样的器物。皇后见了大喜,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皇子,因此将器物命名为,而它奏出的音乐就被称为凤鸣。

管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无论是上下还是前后,都讲究对称,这样可以使的外形更接近于凤。其实,管的排列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凤翼之形,同时也是为了满足音色上的要求。因为管的排列直接决定音位的排列,而凤翼之形的排列恰好可以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所以说,只有凤翼之形才能展凤鸣之音。此外,音位的排列顺序也会影响演奏者演奏科学安排音位顺序,将更方便演奏者的使用,这也体现了古人人合一的朴素唯物思想

的发音原理簧片管共振,由于簧片是自由,因此无论或吸都可发音,这就与其他乐器不吸的演奏方式形成了对比。相对来说,演奏要更容易一些,因为有吸有更有利于气息均匀分配,而只不吸则很容易造成气息分配不均。演奏要在于运的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演奏的成败,因此说,学会运师的必修之一。吹笙呈弧形,形呈微笑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然放松,这样才能自然演奏,达到人与的和谐统一。

葫芦笙

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形制葫芦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葫芦笙结构较为相似,只是因其笙斗用空葫芦制成而得名。据文献记载葫芦笙始于唐,樊绰的《蛮书》在介绍南诏(今云南俗时曾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葫芦笙叶,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由此看来,唐葫芦笙在南诏一带已经非常流行了,青年男子经常在巷尾用葫芦笙出动人的曲调,向自己姑娘表达意,传递爱情

image.png

作为民族乐器,不同民族之间的葫芦笙也是有所差别的。葫芦笙曾经在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等少数民族中流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拉祜族葫芦笙彝族葫芦笙多为五管或六管,笙斗有木制的,也有制的。由于彝族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较为常见的是八管葫芦笙,而不是五管或六管;云南楚雄彝族所使用的葫芦笙低音管的上端有一个独特的共鸣器。

image.png

葫芦笙彝族的流传,还有很多动人的传说。1962的《凉山报》上曾刊载了元通的《捏觉补惹和他的葫芦笙》一文,里就讲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凉山住着一位母亲,她有5个儿子。有一,5个儿子林里掏蛋,但却都被盘在窝里咬伤了,几个儿子很快都倒下去了,只有大儿子还有一。这时,母亲赶到林里,见到了奄奄一息的大儿子,大儿子嘱咐母亲将他们5兄弟坟上长出的五竹子做成,这样就好像他们五兄弟仍然陪在母亲身边一样。母亲照做了,她,想到了自己的5个儿子,越越伤,于是就跳河自杀了。寨子里的人将捡了回来,并且每都照做了一支,以表达对母子六人的怀念和同情。从此,葫芦笙笙曲《老母亲调》就在彝族流传开来了。

image.png

拉祜族葫芦笙流行于云南澜沧江两拉祜山寨,多为五管,体比较小。有一种高音葫芦笙,通高还不到15厘,外出时放在袋里就可以携带,非常方便。葫芦笙拉祜族的流传,也有各种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时候的澜沧拉祜山寨,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共有5个女儿。这5个女儿都在外谋生,且分散在5个方向,就是过的时候也难得圆。这对老夫妇心灵巧,做了一个葫芦笙,只要一葫芦笙,5个女儿就能从不同的方向赶,这样就再也不愁圆了,葫芦笙也由此开始在拉祜山寨中流行起来了。

芦笙

image.png

芦笙的出现要比葫芦笙晚,到南宋时期芦笙的前身卢沙才见于文献记载之中。卢沙的外形虽与排箫相似,但演奏方法却与芦笙相同,这就说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由于葫芦具有性脆、不结实、易漏等缺,因此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逐步用芦笙葫芦笙。也就是说,芦笙是由葫芦笙发展演变而来的。

image.png

芦笙要流传于中国西南部的苗族侗族少数民族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芦笙的起源,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苗岭下、清江畔的苗家山寨,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榜雀榜雀不仅聪慧美丽、心灵巧,而且歌声也非常动听。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她,但她却只情于勇敢的青年茂沙。有一次,榜雀被白野怪围困,幸好茂沙救了她,可救下她之后,茂沙就走远了。榜雀整日思念茂沙,日渐憔悴,父亲十分着急,就做了芦笙并教寨子里的青年芦笙。后来,里举办芦笙大会,所有青年都来参加,茂沙也被吸引来了。榜雀将自己的告诉了茂沙,两个人终于结为百之好——芦笙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image.png

也有传说芦笙苗族祖先告且和告当发明的。相传在远时代,告且和告当在造完日之后,又从公那里偷出一些谷种播撒在地里,但让他们烦恼的是谷子的收成很差。为了排解忧愁,他们从上砍了6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了起来。让人称奇的是,他们出的音乐不但十分动听,而且地里的谷子也在中肆意地生长,当就获得了大丰收。从那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都会吹笙来庆祝。所以,芦笙苗族人民看成是亲密的伙伴男子个个能女子个个能舞。每到重大节日都会变成芦笙歌舞海洋

image.png

芦笙很少单独演奏,一般都要配合舞蹈,边边舞。配合芦笙舞蹈可以是独舞,也可以是双人舞,还可以是集体舞,有时甚至会伴随一些如倒立、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度的动作

image.png

苗族人中,芦笙是神圣而珍贵的,这是因为芦笙苗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乐器,除了正常的演奏之外,它还是婚姻介,帮有情人牵绳拉线。男青年通过芦笙来向姑娘表达意,与姑娘进行约会。听到男青年白,姑娘们就会领神会,以歌声与其相对。如果二人已经确定了恋关系,那么当姑娘们听到熟悉的芦笙传来的时候,就会迅速奔向传来的地方,与情郎相会。这种特殊的恋方式,外人自然是很难懂的。

image.png
本文标题文化漫谈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28.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千竹书笙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官方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官方平台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小河淌水》笙独奏

《小河淌水》笙独奏

改编:陈大伟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

「长宁达人」李超:真能“吹”的交警

「长宁达人」李超:真能“吹”的交警

在长宁公安分局,交警支队的一大队民警李超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民乐达人。作为分局民乐团的成员,他有一个拿手绝活——吹笙。24岁的李超自信、阳光,热爱工作和生活踏上交警岗位短短一年间他迅速成长、快速长成成为独...

笙乐器的综艺范,听哭Selina

笙乐器的综艺范,听哭Selina

视频源自《最强大国民》截取,笙演奏家李俐锦来了。        国乐器笙,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笙常被用于其它管乐器伴奏,但所需的席次少,学习者也少,加上形状特异...

有奖征文芦笙吹响的地方

有奖征文芦笙吹响的地方

芦笙吹响的地方作者丨姚瑶一一个遥远的民族,一个苦难的民族。在苗乡侗寨的腹地,这个民族的骨架,在历史的风尘中,裸露出来。蜿蜒东去的清水江,那是一个族群咆哮不息的血液。巍巍雷公山绵亘数百里,是这个民族斩不...

吹拉弹打一整天,“国乐马拉松”带观众走入民乐世界

吹拉弹打一整天,“国乐马拉松”带观众走入民乐世界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韩轩方非在“打开艺术之门”上演古典音乐“马拉松”之后,8月27日,中山公园音乐堂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携手推出的“畅游华夏纵贯古今——国乐马拉松音乐会”开启一天的演出,用6场民乐演出和...

《新视觉》吴彤·笙声不息

《新视觉》吴彤·笙声不息

他出生于民乐世家,自小就感受着中国传统音乐的耳濡目染,他年少叛逆,组建中国第一支学院派摇滚乐队,扛起民族摇滚的大旗,年过而立,他的音乐开始跨界于民族与古典,传统与现代,多年来,他专注于中国管乐的传承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