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笙里的中华文明史

笙里的中华文明史

2周前 (06-27) 热度:35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中国古代乐器,有三千多历史被誉为“永不坠落的恒星”。起源于女娲,为宫廷民间喜爱,曾作为高级音响,也是文人书房中的“温度计”。经过演变,笙在现代有了更多功能,如摇滚乐队主奏乐器,展现了中国文化时代的活力。

“笙”在中国远古乐器的璀璨星河中,笙犹如一颗永不坠落的恒星。当古埃及的箜篌、美索不达米亚的里拉早已沉入历史长河,这件由竹管与匏斗构成的乐器却奇迹般延续着三千年的生命脉搏。它不仅是《周礼》记载雅乐"八音"之一,更是当今民间红白喜事中鲜活的声符——在河北吹歌会的婚宴上,在黔东南苗族的跳花场中,笙管仍在晨雾中蒸腾着热气,见证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活态吹管乐器的传奇

从笙的起源来看,《世本》记载的"女娲作笙"传说,作为创世女神的发明,笙的诞生早于父权礼乐体系。苗族至今保留的"姊妹笙"习俗中,女性吹笙领舞的仪式,或许正是母系社会音乐记忆的孑遗。笙簧振动原理与人类声带同构,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笙(公元前433年),其簧片与现代笙簧的振动频率曲线高度吻合,印证着先民对生命共振的原始认知。汉代《白虎通》将笙音诠释为"太簇之气",其十七管配置对应"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加五变律,构建出微型音律宇宙。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壁画中,笙与箜篌、琵琶共列佛前,成为通天达地的法器,这都彰显其在远古社会的显赫地位

初唐-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队【临摹】局部近景

 想象一下,古代宫廷开大派对,最牛的不是DJ打碟,而是一群人在那吹一种叫“笙”的乐器。它长得像插满吸管的葫芦(其实早期就是葫芦做的),声音像一群凤凰在唱歌,特别复杂高级,一般人根本玩不转!所以能进“皇家乐团”,那可是音乐界的公务员,铁饭碗!

1. 古代的排面担当:宫廷里的“高级音响”

经》里就说了,招待贵宾要鼓瑟吹笙”,相当于现在国宴请顶级乐队现场演奏,倍儿有面子!

“滥充数”的秘密:齐宣王爱热闹,搞了个300人的超级笙团!南郭先生这种不会吹的才能混进去。这故事反面说明啥?说明笙在当时是顶级奢侈品乐器,人多才显气派,就像现在请交响乐团一样,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文人笔下“温度计”:后来笙也走进了文人书房,变小巧精致了。诗人发现它有个特点:天冷时簧片不爱出声,天暖了声音才清亮。于是写诗常用它暗示季节冷暖或心情好坏,成了诗词里的“氛围组”高手。

《唐人宫乐图》中记录着吹笙的女子

2.飞入寻常百姓家:接地气的“百变星君”

笙也没一直端着架子,它很会“变通”:因为声音喜庆像凤鸣,老百姓结婚、过节、祭祖也爱用它,跟唢呐鼓搭伙,热闹非凡!从高大上的宫廷走进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宋代文人喜欢在书房摆个小笙,伴着茶香、墨香,吹点小曲,追求个“雅致”,笙又成了文化品味的象征。

争议与突破:老乐器玩新花样,笙的现代化转型伴随深刻的文化张力:

雅俗之争的消解:传统笙的演奏需“和、德、清、正”四字心法,强调气息控制的精神游戏《原神》璃月地区配乐使用电子音色,引发传统派质疑。国乐大师杜聪回应:“笙在唐宋本就是流行乐器,今天的游戏音乐恰是传统的当代表达

功能性的颠覆:吴彤将笙带入摇滚乐队(如轮回乐队《烽火扬州路》),以失真效果对抗其“中和之美”的本体属性,这种通过失真音效打破“中和之美”的实验,在2019年《歌手节目中达到高潮——笙以摇滚主奏乐器身份征服年轻观众。笙以前主要在合奏里当“和声背景板”,现在能独奏、玩摇滚、搞电子乐,越来越“独当一面”。

笙的三千年“变形记”笙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浓缩史:它从宫廷的“排面担当”(300人乐团唬人),走到民间接地气(婚庆热闹少不了),再到文人书房扮“小清新”,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笙(现存最早实物),到神舟飞船搭载的太空演奏笙;从齐宣王三百人乐团的恢弘合奏,到吴彤《烽火扬州路》的摇滚独奏——笙的形制在变,演奏场域在变,文化符号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用音乐表达自我的精神诉求。

它像一块有生命的“文化积木”,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赋予它新的意义和玩法。那小小的簧片,遇暖而鸣,不正像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暖风”中,焕发出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声音其簧片遇暖而鸣的物理特性,隐喻着文化复兴需要适宜的时代温度;其从合奏乐器到独立担当的进化,呼应了个体在集体叙事中逐渐醒觉的现代性。在每一次气流穿过簧片的振动中,历史与未来完成共振。



本文标题:笙里的中华文明史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3603.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小雨欣欣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芦笙比响促和谐

芦笙比响促和谐

2021年12月12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两名苗家女在奋力吹奏芦笙。当日,该县举办"芦笙狂欢节"芦笙比响大决赛活动,来自全县22堂芦笙队进行激烈的芦笙比响,吸引众多市民...

「守艺廊坊」胜芳镇南音乐会: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

「守艺廊坊」胜芳镇南音乐会: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

河北省霸州市的胜芳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旧时胜芳镇有“七十二道花会”之说,历经千百年后,胜芳镇保留下来了三十余档花会。胜芳镇南音乐会就是胜芳镇众多花会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在2006年胜芳镇南音乐会入...

《微山湖船歌》笙独奏

《微山湖船歌》笙独奏

曲:肖江 牟善平乐曲刚柔相济、急徐有致,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将一幅美丽的湖光晨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描写了微山湖的渔民湖上捕鱼的情景及丰收的喜悦。--2015笙艺术周《笙名家名曲专...

《凝时》37簧笙与手风琴(1997 2007)

《凝时》37簧笙与手风琴(1997 2007)

曲:Klaus Hinrich Stahmer《凝时》是一首冥想曲(注释:“时间的冻结”或“像似时间静止”),此曲对演奏者的要求:通过音乐内在的张力,感受音乐的时间长短及音乐音响的空间,从而赋予每个音...

民族乐器专利数量哪地强?来看最新数据

民族乐器专利数量哪地强?来看最新数据

原标题:民族乐器专利数量哪地强?来看最新数据近年来,大部分民族乐器企业加强了乐器改革的力度,注重声学品质的提高,传统民族乐器内在品质不断提高,创新乐器频频问世,民族乐器专利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家知识...

徐超铭:创建“笙”专业50载,“笙”声不息!

徐超铭:创建“笙”专业50载,“笙”声不息!

4月13日,对年届75的徐超铭教授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早早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看着他的徒子徒孙不知道练了多少次今晚的节目再次提出意见,然后整理厚厚的讲稿,为今晚上海音乐学院的三高高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