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形似笙而较大,竽斗、竽嘴木制,此竽管及其相邻一根长竽管下端都有两个按音孔,参照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象。竽属匏类乐器。古人黄滔据此写有《省试——吹竽》一诗: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笙是世界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发音最为清晰,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在殷代就已经有笙,笙已非常流行。
想必大家都知道滥竽充数的故事,不过你知道竽是什么吗?和笙又有什么关联呢?
竽,是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后两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条绛色罗绮带为饰。前排一根长竽管上端插有一个角质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邻一根长竽管下端都有两个按音孔,靠近两管内侧的竽斗上有两圆孔。后排两根长管也同此情形。
参照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推测它们可能是为折叠管而设置的。
《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象。
据《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许慎《说文解字》、应劭《风俗通义》等记载,竽属匏类乐器。人们都知道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可见其在古代的流行。古人黄滔据此写有《省试——吹竽》一诗:齐竽今历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个个吹。先后无错杂,能否立参差。次第教单进,宫商乃异宜。
笙,也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俗来讲,笙是世界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在古人眼中,笙的发音最为清晰,是高雅柔和,音质完美的代表乐器。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史料记载,在殷代就已经有笙,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并且与竽并存。在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中,这位滥竽充数的人便是演奏的笙。
到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只是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了重要位置,但笙却在隋唐有重要的位置。在最早期,笙相当于把一排萧并排,没有簧片和笙斗,后来经过改进,才加入了簧片和笙斗。当时候的笙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除此之外,还有两根管,作为备用管,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改进。
笙作为多簧管乐器,在众多乐器中,演奏的难度较大,需要有强大的肺活量才可以驾驭。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话,千年的弦子万年的笙,呼哨就要一五更。在学习笙乐器的技巧中,想要学习笙演奏,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换气。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和》-24簧传统笙和手风琴
曲:田景伦乐者有二及其上,称和。《广雅》万乐从和。《国语·周语下》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和,乐之本也圣人能为和。《吕氏春秋·慎行论》中和,和缓,谐和,和通“合”,和平,和局无胜负,调和,和为贵。...
“芦笙王”60年坚守芦笙梦
因吹奏芦笙和制作芦笙手艺了得,他被人们称为芦笙王。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和声吹奏乐器,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在大苗山里,几乎每个苗寨都有一堂以上的芦笙,每堂芦笙共有几十支至上百支各种型...
匠人笙笙不息两百载:制笙匠毛智元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笙 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笙也是世界上...
乐器养护丨古老的正月之音 笙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它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音色清晰透亮。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
「守艺廊坊」胜芳镇南音乐会: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
河北省霸州市的胜芳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旧时胜芳镇有“七十二道花会”之说,历经千百年后,胜芳镇保留下来了三十余档花会。胜芳镇南音乐会就是胜芳镇众多花会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在2006年胜芳镇南音乐会入...
吴彤-笙歌《我们的田野》 live(2019世园会闭幕式)
“红旗笙以特写姿态完整亮相啦!我寻思这是想起来鄂伦春小唱了所以又改编了一首儿歌?二话不说先摇起来x这次还带着一群小孩子一起摇哈哈哈!小朋友合唱团?(字幕还写了领唱:吴彤。。。)感觉有点类似中国喜鹊时期...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