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当萌娃遇上芦笙,寓教于乐绽放非遗文化魅力

当萌娃遇上芦笙,寓教于乐绽放非遗文化魅力

3年前 (2022-08-20) 热度:995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近日,禄丰市和平文化中心联合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族制作吹奏代表人张建华老师...


近日,禄丰市和平镇文化中心联合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族芦笙制作吹奏代表人张建华老师走进平掌小学,开展和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宣传展示活动,让孩子们学起来、跳起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芦笙是禄丰市和平镇苗族群众习以为常和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工具,广泛使用于当地以及周边苗族地区的重大节庆、娱乐等活动之中,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形成别具特色的芦笙文化。如今,芦笙吹奏、芦笙舞不仅出现在节庆的表演中,还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芦笙演奏,让芦笙舞成为每日一做的课间操。

操场上,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平掌小学的孩子们在张建华老师的带领下跳起了芦笙舞课间操。脚再抬高一些,芦笙要摆到这个位置……张建华老师一边挨个指导纠正同学们的动作,一边讲解动作要领。舞蹈结束,张建华老师向孩子们讲解芦笙的制作过程和吹奏方法,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少孩子跃跃欲试,拿起芦笙摸摸、瞧瞧、吹吹,体验芦笙吹奏的乐趣

来,和平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民族歌舞、芦笙制作、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植根在孩子们心中,在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同时,培育和发掘出一批小小传承人,营造人人知非遗,人人爱非遗,人人学非遗的良好氛围,继而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来源:禄丰市人民政府_部门动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标题:当萌娃遇上芦笙,寓教于乐绽放非遗文化魅力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251.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千竹书笙】徐勇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阿诗玛叙事诗》笛子与乐队

《阿诗玛叙事诗》笛子与乐队

曲:易柯 易加义 张宝庆 取材于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由引子及五个部分组成,第一段,天空闪出一朵花;第二段,拒媒;第三段,...

“太簇之气,正月之音”—— 笙

“太簇之气,正月之音”—— 笙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一种乐器曾对西洋乐器的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吗?哪些西洋乐器?这个我先不说,因为我们今天的主角是我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笙。笙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乐器,称它为现今簧片乐器的始祖也不为过...

三千年前的 “和声之王”:笙如何影响世界乐器史?

三千年前的 “和声之王”:笙如何影响世界乐器史?

在人类音乐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笙以其独特的自由簧技术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使者。这件诞生于三千年华夏大地的古老乐器,不仅是中国礼乐文化的象征,更通过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深刻改写了世界乐器史的进程。从曾侯乙墓...

汉字中的“和”与笙的关系,和就是笙

汉字中的“和”与笙的关系,和就是笙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读,在甲骨文中,我们会把笙这个乐器记作和。 那时候的文字还是以象形为主,我们从这个字的形态就能看出,左边就像是一个人正吹奏着一把长长短短的竹管,右边是禾苗的禾,左边是形,右边是声,...

“为笙发声”,他让更多人见识了手中乐器的多面性|人物

“为笙发声”,他让更多人见识了手中乐器的多面性|人物

8月31日晚,《雲·雷》聂云雷笙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整场音乐会演出了10首原创作品,其中7首都是首演,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歌唱家龚琳娜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演出。细心的观众留意到,音乐会上聂云雷...

《在那遥远的地方》-四川音乐学院(民乐即兴小组合)

《在那遥远的地方》-四川音乐学院(民乐即兴小组合)

没有乐谱,说好段落就开干~民乐小即兴-《在那遥远的地方》笙:徐勇 二胡:侯少哲古筝:文豫 阮:曾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