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赵宏亮用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技法制笙
文 | 卢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中描写宴请宾客的场景传颂至今,已有两千余年,而笙这一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也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笙不仅仅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乐器,更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智慧。时代在发展,笙也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笙音’也应该变化。笙是历久弥新的乐器。笙制作家赵宏亮吹笙、做笙、爱笙,是赵家笙第三代传人,继承祖辈制作技艺的同时,对笙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让这件古老乐器在现代乐队中焕发新声。
沿用祖辈制作工艺
清朝末年,河北涿州南寺村一赵姓男孩跟随村边清圣寺的乐队学习吹笙、修笙,因讨住持喜欢而赐名赵东笙。久而久之,赵东笙学会了一门做笙的好手艺,并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赵伯纯。新中国成立后,赵伯纯在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主要从事键笙、加键唢呐等乐器的改革。退休后,赵伯纯回到南寺村老家,将一身制笙技艺和经验传于后辈。
爷爷退休了就回到老家,把他一生积累的做笙技艺全部传给我了。赵伯纯长孙赵宏亮是赵家笙第三代传人,在祖父悉心培养下学得了精湛的技术,对笙有独特的见解和制作理念。刚开始学制笙时,赵宏亮常侧着身子细细打磨簧片一整天,时间一长,手上布满老茧,被工具弄伤手是常事。但当自己亲手打磨的簧片安装到笙里,奏出美妙的声音时,赵宏亮心里充满自豪感,也爱上了这个行当。
上世纪80年代末,赵伯纯、赵宏亮祖孙二人创建涿州市宏亮乐器厂,后更名为涿州市赵家笙乐器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集乐器生产、改革、创新为一体,每年生产、销售传统与现代各种型号的笙四百余把,销往海内外。做一行,爱一行,做就最好,要么不做。赵宏亮沿用祖辈传承下来的制作工艺,制作一把笙,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繁琐工序完成。2011年,赵家笙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赵宏亮提出非遗融合,与河北涿州四位非遗传承人达成共识,将蛋雕、玉器、大漆工艺、金银细金花丝镶嵌融合在赵家笙的制作工艺中,制作出的文创产品赋予了笙作为传统乐器的现代意义和艺术内涵。
把群居改成独居
随着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笙与其他传统乐器一样,乐器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缺少低音,很多作品难以完成,改革迫在眉睫。长期以来,中国民族乐队里没有民族低音乐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民乐队使用中国的民族乐器,让民乐队名副其实。2003年,赵宏亮组建研发团队,专心研发中低音笙。
传统笙的簧片共用一个发音腔体。如果要音高降低,就要把共鸣腔加大、把位加宽,而手的大小是一定的,这样改革就没有办法演奏了。如何在不扩大把位的同时,还能增加腔体容量?赵宏亮日思夜想,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笙斗分开,把群居改成独居,让每个簧片有单独的发音腔体。然而,试验多次却都发不出想要的声音。乐器改革常伴随着苦恼与失败。我在研发中低音笙的时候持续两年昼夜睡不着觉,非常痛苦,不停地琢磨、试验。历近十年的时间,赵宏亮研发中、低音笙终于取得丰硕成果——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均为三十六音;按十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方式排布;发音管、按键为铜质材料,扩音管使用马林巴式铝质金属材料;采用单列式发音室;按键采用多次接力技术,使动能提增,键噪降低,灵活美观。几项新技术使用后,笙音能达到更低,音色更美,音量更大,音准和灵敏度更高,乐器维修保养的方便程度也大大提高。
从此,赵家笙的中、低、高音键笙,与其生产的传统笙、芦笙一同被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日本华乐团等专业演出团体,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学府广泛使用,并获得好评。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是最早一批使用赵家笙系列键笙的演出团体之一。乐器的实用性和整体的音色、音量、音质都达到一定高度。在乐队中的中低音补充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谭军评价,赵宏亮以工匠精神为笙的改良注入了大量心血。赵家笙制作精良、追求品位、工艺讲究,是中国乐器改革的优秀代表。
而此次研发却让赵宏亮一下子老了许多。因为压力大,赵宏亮的头发大把脱落,健康亮起红灯。2013年研发成果推向市场后,他给自己放了两年假,调理身体,不敢触碰乐器改革,琢磨乐器难免废寝忘食,我必须放假,否则自己走不出来。然而不久后,赵宏亮又开始乐器研发,有时做梦都在改良,一些创新就是在梦中得到的灵感,醒来趁着记忆清晰立马试验。过于投入时,他只能在心里提醒自己,别再那么激烈了。
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
赵宏亮
赵家笙从诞生之日起,乐器改革创新从未停止。赵宏亮率团队将传统笙由死斗笙改成活斗笙,给使用者提供了很多方便;将三十八簧键笙改革成能站立演奏的有新风格的现代版键笙,迎合了新民乐的表现形式;研制四十二簧笙,能演奏更宽音域的乐曲等。笙这件古老的乐器,在赵宏亮的手中逐渐发生着变化。
2019年,赵家笙乐器博物馆在河北涿州落成。这是国内首家以笙为主题的博物馆,以笙为主要展品,包含中国笙文化,笙的制作、演奏等板块,免费对公众开放,普及民族音乐知识,开展民乐演奏展演。博物馆里既有各类传统笙,也展出现代改良笙。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我们两条腿走路,既把用了千年的器型改成适合演奏交响乐的乐器,也追寻、复原古代笙。赵宏亮说,笙作为中国传统而古老的乐器,承载并散发着祖先的智慧和文化气息。
在赵宏亮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只古朴自然的笙,葫芦的笙斗,竹制的簧片。每年我都会种一架葫芦,专门用来做笙斗。找到这片葫芦架,也就找到我家了。在持续改革创新的同时,赵宏亮也以崇尚自然的理念追寻古人的制笙之路。我现在正忙着根据历史资料复制我国不同时期的笙,并根据资料和器型创作出具有现代文韵的笙。赵宏亮挖掘笙的文化内涵、总结各时期器型特点、梳理笙的历史发展脉络。赵家笙也推出文化笙系列,与现代笙、传统笙、中低音笙等系列并行。
- THE END -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数字化笙的悖论:AI 伴奏取代乐手?还是激活传统?
当上海音乐厅的聚光灯打在五位身着粉青色袍子的笙演奏员身上时,他们手中的传统笙与背后由 AI 生成的伴奏旋律交织出一种奇妙的和声。这首名为《东方既白》的笙重奏,由 AI 作曲系统 "琴乐大模型" 创作雏...
吴彤介绍笙的历史 - 吴彤秒懂本尊答(吴彤的百度百科)
笙的历史目前来讲,有据可查的,你可以在博物馆看到的是2000多年的实物,但是从文字可考的部分呢,现在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但是如果要从传说的角度来说的话,那他应该就更久远。传说女娲造笙簧,所以就已经到了...
尽显苗族之美!剑河县举行首届“九股苗”七月七文化系列活动
为了弘扬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九股苗历史文化。8月4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太拥镇九连村举行了首届九股苗七月七文化系列活动。活动现场九连村是中国的传统村落,同时也是九股苗分迁遗址所在地。...
记录文学的笙音-《寻、探、涅》笙诗探演
笙诗《寻、探、涅》(含笙诗引)(首创、首演)- 笙夜·探梦你以为只有音符能够被演奏?其实,在我国还有笙诗!总策划、音画设计、独白(录音)、主演:徐勇《寻、探、涅》词作者:秦园园艺术总监:刘瑜艺术顾问:...
笙曲子类毕业论文文献包含哪些?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笙曲子主题相关的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为笙曲子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1.【期刊论文】大调曲子音乐考察与分析期刊:《当代音乐》 | 2021...
苗族电影《吹吧,徒弟》杀青,再现云南苗寨两代芦笙人传奇
近日,由云南王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白浪担纲总导演、吉喆、王峰导演、王红彬、李连旺编剧,摄影师燕玉凯执拍的苗族题材电影《吹吧,徒弟》在云南楚雄州大姚县圆满杀青。 电影杀青 剧组人员...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