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鼓瑟吹笙 |▼▲摄影/阮传菊- 风物君语 -在我们湘西寻艺的道路上本没有芦笙这一项但一次不经意的发呆却让我们发现了这藏在大山深处的鹊桥▼那一晚,只能起来看他制芦笙解闷。1寻声而去 芦笙偶遇芦笙本不在我们湘西寻艺的计划中。我们准备在牙屯堡镇下面的侗寨寻找会织侗锦的姑娘,我只能和摄影师坐在进侗寨的风雨桥上,是湘、黔、桂边界三省坡山脚下上岩坪寨芦笙世家硕果仅存的老艺人杨枝光。手上拿着一只水烟一般的竹筒——眼前的两位便是杨枝光夫妇,而杨枝光手上拿的便是芦笙。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
▲摄影/阮传菊
- 风物君语 -
在我们湘西寻艺的道路上
本没有芦笙这一项
但
一次不经意的发呆
却让我们发现了这藏在大山深处的
鹊桥
▼
那一晚,我在湘、黔、桂界山三省坡脚下一个名为上岩坪的侗寨,和芦笙艺人杨枝光促膝长谈。
那一晚,被他家的跳蚤叮得睡不着,只能起来看他制芦笙解闷。
1
寻声而去 芦笙偶遇
芦笙本不在我们湘西寻艺的计划中。我们坐着绿皮车在雪峰山诸峰中穿来钻去,终于来到湖南通道县牙屯堡镇。本来,我们准备在牙屯堡镇下面的侗寨寻找会织侗锦的姑娘,但不巧,相邻的侗寨正在举办婚礼,于是这侗寨全寨出动到邻寨吃喜酒了。侗寨和我们玩起了空城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摄影/尹忠
无奈,我只能和摄影师坐在进侗寨的风雨桥上,看着桥上飘扬的侗锦发呆。
正当待得百无聊赖时,一声声雄浑而高远的声响沿河道逆流而上,轻易就俘获了我们的心。
此声为芦笙,制芦笙者,是湘、黔、桂边界三省坡山脚下上岩坪寨芦笙世家硕果仅存的老艺人杨枝光。
上岩坪寨不通公共汽车,据说每星期上岩坪寨的村长会开着自家的小面包车到牙屯堡镇一次。30里山路,面包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天快黑时看到了上岩坪寨的风雨桥。司机把车开进风雨桥后,在第一家居民楼前停下,向一位着侗装的大妈打听杨枝光。
我挥手示意让司机别问:你听,芦笙的声音!雄浑而高远的声音正从眼前的居民楼里传出。枝光,有人找!侗族大妈往楼里一声吼,芦笙声停了,十几秒后,一位穿黄军装的老年人出来了,手上拿着一只水烟一般的竹筒——眼前的两位便是杨枝光夫妇,而杨枝光手上拿的便是芦笙。
2
围炉夜话 甘苦侗家
杨枝光带领我们参观他家的豪宅。一楼是他的工作室,两间宽敞的房间。靠外的一间摆满了长短不一的芦笙,这是他已经完工等着买家取货的作品。
靠里的一间堆满了粗细不均的竹筒,那是做芦笙的原材料。这些简陋的竹子,经过艺人之手后就变成了美妙的丝竹之声!
二楼是和工作间一样宽敞的客厅。客厅的最显眼的地方挂满了奖状,那是杨枝光多年来吹芦笙吹出来的名声。有的是湖南省级的大奖,也有的是村级芦笙节上折桂。从获奖的经历大致可以看出,杨枝光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湖南的通道、广西的三江、贵州的从江和黎平四州县。
想必因这四州县大多是苗、瑶、侗族民众,芦笙为三族最核心的乐器。再加上这四地山高路远,因而吹芦笙之风得以保存。
侗族是一个极富音乐天赋的民族,侗族大歌和芦笙便是侗族最重要的两项音乐活动。坪坦村是远近闻名的侗族大寨。虽然唱侗族大歌的历史早已经不存,但是吹芦笙的传统却保存完好。
▲对侗族小伙子来说,吹芦笙不仅仅是民族大计,更是老婆本。摄影/阮传菊
侗族是一个以音乐为媒的民族。以前没有电视时,全村人的娱乐活动便是聚集在村子中央的鼓楼里进行。大家围绕着篝火,各忙各的事情:老年人讲着侗家人的历史和村寨的掌故,妇女就着火光刺绣,女孩子聚集在一起练歌,小伙子们则咿咿呀呀地练芦笙。
吹芦笙是极富技巧的,侗家男孩从能把芦笙吹响到能吹出情歌,通常需要七八年时间。
少不学芦笙,老没老婆疼是老年人的口头禅,杨枝光就是被这话吓得去学芦笙的。
他坐在炉火前,摆好手势吹响了芦笙。这时,我才发现这芦笙和我第一次听到的不太一样:上一次是雄浑高远,这一次却情意绵绵。杨枝光在火炉边吹芦笙,大妈在炉火上炒菜。两个人就像年轻时对歌一样不说话,只以芦笙为媒。
3
有缘者传道 愿学者皆授
晚上睡在杨枝光家的客房。客房久无人居,变成了跳蚤天堂,拂晓时分我再也忍不住了,起床和跳蚤大战,却听到芦笙若隐若现。
仔细辨别才发现,声音从一楼传来。我披衣下楼。一楼房门虚掩,透过缝隙,依稀可见房内有火光闪烁。原来杨枝光正点燃了一堆柴火,边烤火边给芦笙调音。
以往,芦笙艺人是侗寨里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这个职业世代相传,从不外传。杨枝光学芦笙是在1974年,向亲叔叔杨保贵拜的师。在‘文革’时期,芦笙是不允许吹,不允许做的,就连鼓楼都是腐朽的代表。
我学艺时是‘文革’晚期,政策松动了,我叔叔就把祖传的手艺传给我了。 芦笙如今只在苗、侗、瑶等几个少数民族间流传。尤其是侗族,甚至把芦笙和鼓楼、风雨桥一起并列为民族的标志。
别以为芦笙对侗族来讲只是一门简单的竹制吹管乐,制作芦笙门道多着呢!杨枝光拿起一只芦笙,先给我解剖它的构造。芦笙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屯、箍等部件组成。笙斗是木制呈葫芦瓜状构件,中空,是芦笙的声腔。笙管是插入笙斗中的长竹杆。
共鸣筒则是连在笙管上的大竹筒,用来放大声音……杨枝光讲得唾沫横飞,我听得如坠云雾。所以杨枝光决定让我见识一下一把芦笙的诞生。
▲制芦笙的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开春前进山,选择皮薄、节长的芦笙竹,在每年农历十月以后至次年开春前采回,晾干。做笙斗、做共鸣筒都简单,只需把竹子按一定的比例锯成段,然后将里边的竹节打通即可。摄影/阮传菊
▲制芦笙最难的是做笙斗和簧片笙斗是芦笙的心脏。首先要选择一整块木质稍硬的木材加工成葫芦斗,然后把木材劈开,掏空葫芦斗内壁后,用两段以竹青编好的箍把空葫芦斗重新箍紧。接着,用电钻在斗壁上开若干出气孔。摄影/阮传菊
▲摄影/阮传菊
孔开好后,把笙管分两排呈60度至80度角插入笙斗,每根竹管均在按近笙斗处开1个音 孔,再以篾片或麻线捆束。这样,芦笙就成型了。杨枝光现场装完一把芦笙后,让徒弟背着芦笙,自己背着孙子,又往自己家里走。因为在这儿,只完成了体力活。
▲制芦笙的几个关键技术活——安簧片、点铅、校音 等工序,还得自己上。摄影/阮传菊
杨枝光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只薄薄的铜片,先是凑近看了看,中指轻弹铜片后,把铜片放到耳 朵边听。似乎觉得声音不太悦耳,于是把铜片放在砧上,用铁锤敲打,再看,再弹,再听……动作重复四五遍后,总算满意了。
他这才把铜片在蜡烛上烘烤发热,抹上松香,粘在笙管底端开口处。装入簧片,芦笙才算安装完。
为生活而做到为表演而作芦笙是侗族最重要的乐器。在侗族人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婚丧嫁娶,节庆乔迁,都从不缺席。
以至于稍微有点规模的侗寨,都得修建专门的芦笙台。
以前每个寨子里都有芦笙队,每年正月和秋收,各个村子的芦笙队都走村串寨打擂台。侗人称之‘为夜’。为夜是侗人集中交际的机会:村子之间通过为夜比拼实力,小伙子通过为夜施展个人魅力,姑娘通过为夜来挑选郎君……每次为夜都是寨子的全民活动,每次为夜时,侗人都激情高昂…… 把手上的芦笙调好音后,杨枝光来了兴致,一口气吹了三支为夜时的曲子,分别是芦笙队路过邻寨要吹的《过路曲》,到了目的地吹的《进寨曲》,打擂台时主队吹的《踩堂曲》。
吹完后,杨枝光突然默不作声了,因为这与杨枝光记忆中的场景有点不一样。在杨枝光的记忆中,芦笙不是用来吹的,而是用来跳的。
想必在往日,芦笙台一直是村里举办集体活动的场所。但这芦笙台荒废已久,有人甚至在上面堆满了砖瓦和水泥。我暗自祈祷,希望这砖瓦和水泥不是为拆除芦笙台准备的。又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杨枝光口中那个曾经高耸入云,后来在文革中被拦腰砍去的鼓楼。老鼓楼依然在使用,从它庞大的占地面积依稀能想象其往日的雄伟。
鼓楼中与时俱进的接入了电灯,放进了电视,已经成为了寨子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电视没开,灯也没亮,只有一位老人打着瞌睡吸着水烟烤着火。
少不学芦笙,老没老婆疼!看到这场景,我突然记起老人骗杨枝光学芦笙时说的话。可惜,鼓楼里已经没有一个年轻人。
文丨雷虎
本文内容来源于《地道风物·湘西》
编辑丨逸骁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微山湖船歌》笙独奏
曲:肖江 牟善平乐曲刚柔相济、急徐有致,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将一幅美丽的湖光晨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描写了微山湖的渔民湖上捕鱼的情景及丰收的喜悦。--2015笙艺术周《笙名家名曲专...
越声:80后的张梦践行着“笙”的梦
笙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唯一一件可以固定音高演奏的复调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演奏开放式和声的吹管乐器。然而,这样一件乐器,知道的人却不多,尤其在较为时尚化、潮流化的民族器乐组合中笙乐器的使用率更少,原因何...
芦笙:不仅是喜爱悠久的传统乐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
小伙口离不了笙,女孩手离不了针;不吹芦笙的非达亨(小伙),不刺绣的非苗家的达佩(小姑娘)。芦笙,用竹子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筒,长瓢里面空;瓢兜六根杆,吹过向轰隆轰隆...
布依戏、芦笙制作研修班系列课程—解说传统话戏曲实操芦笙闻其音
10月24日上午,为更好地学习布依族非遗传统文化,围绕学员文化背景和实际学习情况,今天由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板坝保和班布依戏师、布依戏编导、布依民间乐器牛骨胡、葫芦胡演奏者罗继祥老师为学员授课。罗老师...
韩国又要剽窃,企图拿笙去申遗,幸好被民乐大师吴景馨姐弟阻止
笙,是汉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是随造的。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和笙斗构成,所用的原材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汉代以前的笙管大都用紫竹或者芦...
经典电影《芦笙恋歌》,写尽云南之美
云南之美,我一直以为,远远不是香格里拉,泸沽湖,玉龙雪山…那么简单,你要从它多彩的民族风情,影视,山歌,服饰,节日,美食中去寻找。坐标武汉,今日,宅家无聊的我又看了一部关于云南的老电影《芦笙恋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