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跨越三百年的传播史中,通过笙乐的改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对话。在海淀紫竹院的中秋活动中,吴彤与“小彤鑫”彩虹笙乐团的孩子们以笙为媒介,重新解构了这首经典民谣,将其转化为兼具东方美学与国际表达的音乐新形态。此次改编突破传统笙乐的合奏模式,拓展了音域,丰富了和声层次。同时,新型彩虹笙的科技元素也为传统音乐的国际化提供了范本。
在江苏民歌《茉莉花》跨越三百年的传播史中,其旋律始终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而当这件 “中国音乐名片” 与笙相遇,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对话正在发生。2022 年京台社区连线活动中,吴彤与 “小彤鑫” 彩虹笙乐团的孩子们以笙为媒介,重新解构了这首经典民谣,将其转化为兼具东方美学与国际表达的音乐新形态。
一、改编现场:彩虹笙与童声的跨时空对话
在海淀紫竹院的中秋活动现场,10 名 “小彤鑫” 学员手持彩虹笙,与吴彤共同演绎《茉莉花》。这种改良笙采用多色笙管设计,既保留传统笙的竹制音色,又通过电子拾音技术增强音响穿透力。演奏中,孩子们以童声哼鸣主旋律,吴彤则以笙的和声铺底,形成 “人声 + 笙乐” 的双声部结构。特别在间奏部分,吴彤运用笙的 “呼舌” 技巧,通过舌根快速颤动模拟茉莉花在风中摇曳的动态,与孩子们的轮唱形成时空交错的听觉意象。
这种改编突破了传统笙乐的合奏模式。彩虹笙的 37 簧配置扩展了音域,使原本单音旋律的《茉莉花》呈现出丰富的和声层次。例如在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段落,笙的三和弦与童声的五声音阶形成立体声场,既保留原曲的江南韵味,又融入现代音乐的空间感。
二、技术革新:从传统笙到彩虹笙的进化
吴彤此次使用的彩虹笙,是在传统 17 簧笙基础上改良的新型乐器。其笙斗采用碳纤维材质,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强共鸣;笙管内置微型传感器,可通过蓝牙连接音频处理器,实现音色的实时调制。这种革新使笙既能保持 “中和之美” 的传统音色,又能通过电子音效模拟风笛、手风琴等西洋乐器的质感。
在《茉莉花》的改编中,彩虹笙的电子模块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唱到 “又怕来年不发芽” 时,吴彤通过触控面板触发延迟混响效果,使笙音如涟漪般扩散,暗合歌词中对生命延续的隐喻。而孩子们演奏的彩虹笙则通过预设程序,在副歌部分自动切换为明亮的金属音色,与吴彤的传统笙形成鲜明对比。
三、文化解码:笙乐基因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此次改编的核心,在于将笙的自由簧技术与《茉莉花》的五声音阶完美结合。笙的簧片振动原理与人类声带同构,其和声体系天然具备情感共鸣的特质。吴彤在改编中保留了原曲的徵调式框架,但通过笙的多管和声重构了旋律线条。例如在 “我有心采一朵戴” 乐句,笙的纯五度和音与童声的级进旋律形成张力,既延续了原曲的含蓄之美,又赋予其现代音乐的戏剧性。
这种融合在国际语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活动现场,台湾同胞与大陆居民共同聆听时,笙的和声成为跨越地域的情感纽带。正如吴彤在排练中对学员所说:“笙的声音能穿透语言隔阂,让不同文化的人感受到同样的温度”。
四、教育意义:从传承人到启蒙者的角色转换
“小彤鑫” 彩虹笙项目是吴彤推动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实践。该课程针对 7-12 岁儿童设计,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掌握笙的基本演奏技巧。在《茉莉花》的排练中,吴彤采用 “音乐积木” 教学法:将旋律拆解为 “花”“香”“采”“怕” 四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对应特定的笙音组合,孩子们通过拼搭模块完成整首乐曲的演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感知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在活动现场,孩子们即兴加入的口哨声与拍手节奏,成为改编版本的点睛之笔。吴彤认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不应是复刻,而应是在理解其文化基因后的再创造”。
五、国际回响:从社区舞台到全球传播
此次改编通过网络直播引发国际关注。YouTube 上的演出视频获得超过 50 万次观看,评论区中既有 “笙的声音像来自云端” 的诗意评价,也有 “这是我听过最清新的《茉莉花》” 的专业认可。荷兰音乐制作人马克・范德林登在观看后表示:“笙的和声让《茉莉花》拥有了世界音乐的语言,这种创新值得所有传统乐器借鉴”。
更具意义的是,此次改编为笙乐国际化提供了范本。吴彤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笙的自由簧技术是人类共同的音乐遗产,我们有责任让它在当代音乐中焕发新生”。这种理念体现在改编的每一个细节中 —— 从彩虹笙的科技元素到儿童视角的演绎,都在向世界证明:传统音乐的国际化不是妥协,而是在守正中创新。
当 “小彤鑫” 学员的童声与吴彤的笙音在中秋夜空中交织,《茉莉花》不再是单纯的民歌,而是成为承载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这场改编不仅让古老笙乐焕发新生,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当代创造力。正如笙簧遇暖而鸣的物理特性,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适宜的时代温度,而吴彤与孩子们的探索,正是为这温度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相关文章
湘西寻艺少不学芦笙,老没老婆疼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摄影/阮传菊- 风物君语 -在我们湘西寻艺的道路上本没有芦笙这一项但一次不经意的发呆却让我们发现了这藏在大山深处的鹊桥▼那一晚,我在湘、黔、桂界山三省坡脚下一个名为上岩坪...
徐超铭:创建“笙”专业50载,“笙”声不息!
4月13日,对年届75的徐超铭教授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早早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看着他的徒子徒孙不知道练了多少次今晚的节目再次提出意见,然后整理厚厚的讲稿,为今晚上海音乐学院的三高高校、...
笙里的中华文明史
“笙”在中国远古乐器的璀璨星河中,笙犹如一颗永不坠落的恒星。当古埃及的箜篌、美索不达米亚的里拉琴早已沉入历史长河,这件由竹管与匏斗构成的乐器却奇迹般延续着三千年的生命脉搏。它不仅是《周礼》记载的雅乐"...
《唤凤》笙独奏
曲:赵晓生 笙,自古与凤凰结缘,亦有“凤笙”之美称。唐代的一些诗中,对“凤笙”有传神的描绘。《唤凤》题名取自殷尧藩《吹笙歌》的末尾二字。诗云:“伶儿竹声愁绕空,秦女泪...
杨荫浏:笙——竽考(二)
编者按:《笙——竽考》是杨荫浏先生晚年时期的力作。杨先生通过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民间现存乐种论述了笙竽之区别。隋唐以来,笙竽类乐器总的发展,有着向后倒退的趋势。隋代有19簧笙,唐代有19簧...
制笙大师赵宏亮:一生做笙一生为笙
赵家笙在制笙界是一块金字招牌。赵宏亮作为赵家笙的第三代传人,在承载荣誉的同时,也肩负着责任,因而,笙是赵宏亮的生活的重心,一生做笙 一生为笙是赵宏亮对笙痴迷的真实写照。因为爱 所以痴迷选择是一个定期会...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