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将至,讲下蛇的本字“它”。
一、“它” 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讬何切。”又云:“它或从虫。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它”篆文作 ,“它”的或体字(异体字)从虫,篆文作 。 根据许慎的说解和北宋学者徐铉的按语,“它”是一个部首字,六书为象形,是身体弯曲且尾部拖长的一种爬虫。从虫的或体字,楷书写作“蛇”,“虫”为形符,“它”为声符,为形声字。梁朝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卷二十五:“它,托何切,蛇也。上古草居而畏它,故相问无它乎。”“它”与“蛇”字形虽不同,但本来所指皆为一物,都是蛇,只不过东汉时读音为tuo,北宋时读作she,才与今普通话同。今用“蛇”表示其本义,“它”借为代词字。 在字书中,汉代以前的“蛇”一般都写作“它”,仅战国秦系文字有从“虫”作“蛇”者。“它”在商代至秦代的字形演变,如下表:
二、 “它”的甲骨文字形,皆为“蛇”的象形,且无足。许慎谓“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凡从“虫”之字,食草根之“䖥”,臭虫“蜚”,食苗叶之“螟蟘”,任丝之“蚕”,五月所鸣之“蜩”,咬人之“蚤”“虱”“蚊”,等等,多为有足者。从“它”的甲骨文构形看,其实和“虫”无关。西周以后的“它”,为讹变的形体。楷书的“它”,与“蛇”的象形相距甚远。此外,从“虫”而为蛇的字,有“蝮”,为毒蛇,“螣”为会飞的神蛇,“蚺”为可食的蟒蛇。 所谓“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是说上古人居处在草莽之中,害怕遇到蛇,所以上古人见面相互往往询问的是“此处无蛇吧”。“无它”,犹如后来问候语“无恙”,与今人见面问“饭否”不同。《颜鲁公集》卷七所载《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按,《说文》云:它,蛇也。上古患蛇,而相问无它乎。盖往古之人筑城,以避它也。”则上古人筑城而居,避蛇也是原因之一。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言部 吹起小喇叭》-水墨汉字动画
《言部 吹起小喇叭》-水墨汉字动画...
《天鹅饺子》-书法故事
相传,王羲之七岁学书法的时候,有一回,王羲之很晚还没有回家,母亲到处寻找,最后在河边的一个草棚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不停地用手在河里摸鹅卵石,而且已经摸了许多。母亲纳闷地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用手在鹅...
《功夫与书法》-中国儿童书法小动画
.qzss_txtspeech_button{border-radius: 3px;border: 1px solid #dddddd;height: 30px;width: 80...
中国书法,彻底被这群败类给糟蹋了
现实中,恶俗、媚俗的所谓书法作品真不少。比如,如果你进过几个书法群,一定见过有人晒这样一幅字——看上去很古朴的篆书,书写内容却俗不可耐:逮住蛤蟆,攥出尿来。书法之所以流传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
书法人物•张芝
张芝简介张芝(?-约192年),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郡源泉县(今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
书法入门十条
书法是有门槛的。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门槛,哪怕小儿的游戏。书法门槛不高。在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之前,那时人们的日常书写工具就只有毛笔。学会用毛笔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熟练写漂亮,就是入门了。今天,毛笔已经远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