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詩》樂譜固有流傳至今者,一、《風雅十二詩譜》和《瑟譜》宋代趙彥肅傳唐開元中鄉飲酒禮所用《風雅十二詩譜》,皆用黃鐘均之宮調,卷末朱熹記曰:此譜乃趙彥肅所傳,和者繼其聲也。則其詞雖存而世莫能補,又其以清聲爲調,則姑存此以見聲歌之仿佛。俟知樂者考其得失云。朱子所疑至當。《儀禮·鄉飲酒禮》明載:黃鐘之羽(俗呼般涉調)、夾鐘之角(俗呼雙調)兩種;無射之商(俗呼越調);太蔟之商(俗呼中管高般涉調);
《詩》樂譜固有流傳至今者,然已非周代之原貌。今所能見者,約有下列四大系統:
一、《風雅十二詩譜》和《瑟譜》
宋代趙彥肅傳唐開元中鄉飲酒禮所用《風雅十二詩譜》,見于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第十四(詩樂第二十四 學禮七),在迄今尚存的《詩》樂譜中,這一版本最早。錄《小雅》六首之譜: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皆用黃鐘均之宮調,即宋代俗樂之「正宮」;又《風》六首之譜: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皆用無射均之商調,即宋代俗樂之「越調」。十二曲皆以律呂字記譜;以黃鐘起、畢;宮調七聲音階之第四聲用變徵,不用清角。无板眼節奏。其傳承者趙彥肅由北宋入南宋,曾舉進士。卷末朱熹記曰:
《大戴禮》云:「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八篇廢不可歌;七篇商齊可歌也;三篇間歌;史辟、史義、史見、史童、史謗、史賓、十聲、叡挾。」《晉志》云:「漢末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今按《大戴禮》頗有闕誤,其篇目都數,皆不可考。至漢末年止存三篇,而加〈文王〉,又不知其何自來也。其後改作新辭,舊曲遂廢。至唐開元鄉飲酒禮,其所奏樂,乃有此十二篇之目,而其聲今亦莫得聞矣。此譜乃趙彥肅所傳,云即開元遺聲也。古聲亡滅已久,不知當時工師何所考而爲此也。竊疑古樂有唱有歎:唱者發歌句也,和者繼其聲也。詩詞之外,應更有疊字散聲,以歎發其趣。故漢、晉之間,舊曲既失其傳,則其詞雖存而世莫能補,爲此故也。若但如此譜,直以一聲叶一字,則古詩篇篇可歌,無後樂崩之歎矣。夫豈然哉。又其以清聲爲調,似亦非古法。然古聲既不可考,則姑存此以見聲歌之仿佛。俟知樂者考其得失云。
按:朱子所疑至當。《儀禮·鄉飲酒禮》明載:鄉飲酒宴上,《詩》樂由樂隊奏、唱,其樂器至少有瑟、笙、磬。且據《禮記·鄉飲酒義》注疏,部分奏唱形式是「合樂」,即「歌與眾聲俱作」。然趙彥肅此譜僅有一聲部,顯非原貌。這僅存的一聲部,蓋是唱歌之主旋律,抑或是鐘、磬之主譜,抑或是瑟譜,今无由稽攷。

洎宋末元初,熊朋來(字與可)踵事增華,作《瑟譜》。其中卷二《詩舊譜》抄錄了趙曲十二首,卷三、卷四《詩新譜》爲《詩經》新補瑟曲二十篇:
召南·騶虞:黃鐘之羽(俗呼般涉調)、夾鐘之角(俗呼雙調)兩種;
衛風·淇澳:《詩》原作淇奧。無射之商(俗呼越調);
衛風·考槃:蕤賓之角(俗呼中管小石調);
王風·黍離:夷則之商(俗呼商調);
鄭風·緇衣:黃鐘之商(俗呼大石調);
魏風·伐檀:林鐘之角(俗呼歇指角);
秦風·蒹葭:南呂之商(俗呼中管商調);
陳風·衡門:太蔟之商(俗呼中管高般涉調);
豳風·七月:第一章南呂之商(俗呼中管商調)、第二章夾鐘之角(俗呼雙角調)、第三章姑洗之商(俗呼中管雙調)、第四章大呂之角(俗呼高大石角)、第五章應鐘之商(俗呼中管越調)、第六章無射之商(俗呼越調)、第七章太蔟之角(俗呼中管高大石調)、第八章應鐘之角(俗呼中管越角調);
小雅·菁菁者莪:夾鐘之宮(俗呼中呂宮);
小雅·鶴鳴:黃鐘之宮(俗呼正宮);
小雅·白駒:夷則之商(俗呼商調);
大雅·文王:第一章黃鐘之宮(俗呼正宮)、第二章黃鐘之商(俗呼大石調)、第三章大呂之商(俗呼高大石調)、第四章大呂之宮(俗呼高宮)、第五章大呂之商(俗呼高大石調)、第六章大呂之宮(俗呼高宮)、第七章黃鐘之宮(俗呼正宮);
大雅·抑(十二章選譜二章):白圭(第五)章中呂之宮(俗呼小石調)、相在爾室(第七)章黃鐘之商(俗呼大石調);
大雅·崧高之首章:林鐘之商(俗呼歇指調);
大雅·烝民之首章:黃鐘之商(俗呼大石調);
周頌·清廟:夾鐘之宮(俗呼中呂宮);
周頌·載芟:夾鐘之宮(俗呼中呂宮);
周頌·良耜:南呂之宮(俗呼中管仙呂宮);
魯頌·駉之思無邪(第四)章:林鐘之商(俗呼歇指調)。
熊氏詩新譜與趙彥肅譜同以一聲叶一字。熊譜律呂字左標工尺字,律呂字不注清濁。

清末袁嘉穀(字樹五)作《詩經古譜》上、下兩卷,將趙、熊之樂譜卅二篇改寫爲五綫譜和簡譜。其敘曰:「…朱子傳十二譜,但注律呂。戴長庚《律話》改注宋字譜及七聲。陳蘭甫《聲律通考》又改注今俗字譜。思古之幽情、立教之苦心,良可取法。特今日通行譜表並注簡譜…」。其譜並未盡遵原作,而有所改動。

二、明代朱載堉《樂律全書·鄉飲詩樂譜》
大明天才王子朱載堉生于嘉靖年間,卒于萬曆年間。其《樂律全書·鄉飲詩樂譜》不僅收錄自度曲譜,更完整描述、展現了鄉飲酒兼鄉射禮之儀式、排場、樂器、人員等細節,圖文並茂。《小雅》原有六篇笙詩,有目无辭,朱載堉亦悉數度曲填詞。調式依詩篇所屬而定:《國風》用角調,《小雅》用徵調,《大雅》用宮調,《商頌》專用商調,《周頌》《魯頌》用羽調。其曲目如下:
《小雅》十二首:〔弦歌〕鹿鳴、〔弦歌〕四牡、〔弦歌〕皇皇者華、〔笙奏〕南陔、〔笙奏〕白華、〔笙奏〕華黍、〔弦歌〕魚麗、〔笙奏〕由庚、〔弦歌〕南有嘉魚、〔笙奏〕崇丘、〔弦歌〕南山有臺、〔笙奏〕由儀;《國風》:〔合樂〕關雎、〔合樂〕葛覃、〔合樂〕卷耳、〔合樂〕鵲巢、〔合樂〕采蘩、〔合樂〕采蘋;〔奏〕騶虞(間若一)、〔奏〕貍首(間若一)、(賓出)〔奏〕陔;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草蟲、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靁、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


三、明末《魏氏樂譜》
魏雙侯字之琰,生于萬曆中,明末爲崇禎朝樂工,一說曾經商于海外。明末攜樂器而避亂于日本長崎(瓊浦)。其曾孫魏皓(字子明)傳此樂譜。其樂譜不啻錄《詩》樂,亦收後世詞曲如〈秋風辭〉〈小重山〉〈長歌行〉〈水龍吟〉〈青玉案〉等等。譜以格表示時值,雜用工尺與俗字(半字)。此書有兩種版本:一本由平信好師古攷訂,不分卷,錄詞、譜廿五首,明和五年(戊子)正月刊。其中僅含雙調〈關雎〉一首《詩》樂,與趙、朱二人之譜无關聯。另一手抄本分六卷,本人未得見之,據吳志武研究[1]:其卷五收錄《詩》樂譜十八首,即趙譜十二詩加六笙詩,其旋律頗似朱曲;另外改編《風雅十二詩譜》,打破了一字一聲之規則。

四、清《欽定詩經樂譜全書》
清高宗弘曆對朱載堉之樂譜多有指摘,並命永瑢等編纂《欽定詩經樂譜全書》,爲全部詩新譜了曲,並補笙詩六首,詩樂共三百一十一篇,收錄于《四庫全書》。每曲分列簫(壎、篪、排簫同用)、笛(笙同用)、鐘(磬同用)、琴、瑟五譜。其中簫譜與笛譜並書宮商、工尺字;鐘譜作律呂字;琴用減字譜,全以勾、挑彈散音;瑟皆以勾法彈。

另外,李氏朝鮮將《風雅十二詩譜》用于朝會之樂。後奎章閣據朱載堉譜稍改,編成《詩樂和聲》[1]。
參攷文獻
[1] 中國古代四種《詩經》樂譜及其東傳韓日研究,吳志武,《文化埶術研究》,2010 年 10 月。
相关文章
喜欢剽窃中国文化的韩国人,这回终于遇到对手了……
笙管演奏家吴彤的姐姐吴景馨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几个韩国人忽然跑来,在他们家创办的宏音斋购买了近100台笙。起初以为对方是喜欢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家,作为笙管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吴景馨还挺高兴。不料对方却不...
《美丽的山雀》笙三重奏
曲:李志群全曲运用吐音和花舌技巧,模仿山雀的叫声,在笙的技法上演奏出单音、传统和音、指定和声、乐曲轻快表现了山雀活泼热情的个性,2009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访台时,首次以三重奏的方式表演,...
悠悠芦笙醉人心齐秀盛装迎新年——从江苗族同胞欢度芦笙节!
这两天,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迎来一年一度传统芦笙节,当地同胞以赛芦笙、跳芦笙舞为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场面热闹非凡。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节日里,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
《湘江春歌》笙独奏
曲:李作明 翁镇发 此曲是一首富有湖南地方音乐风格的独奏曲,描绘了湘江山水秀丽、田园早人勤的动人画面。...
《驹追骏》笙群奏
曲:张梦此曲为笙演奏大师翁镇发教授与十位少年而作的安可曲。交响乐团伴奏。此曲取材于蒙古音乐,无限的音乐之路象征着辽阔的草原,骏马带领着小马驹在广阔的草原上奔驰着。该曲意气风发,雄壮有力,现场演奏效果突...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曲:圣·桑(Saint-Saens)--2015笙艺术周《笙现代音乐作品》...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