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二)-关于笙-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二)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二)

2年前 (2022-08-11) 热度:614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四拜花树由四个轻男性芦笙手吹奏芦笙揭幕。在欢快的芦笙舞相伴下,成群结队男女芦笙手表演的大回潮演绎成拜花树的第一个高潮。继而汇集成一个流动的芦笙舞大环流圈,在庄重气氛中他们端庄地弃笙取帽,向坐台上寨老和嘉宾展示苗家别具一格的芦笙叩拜大礼,这与芦笙叩拜大礼情形极为相似。为苗族艺术留下了宝贵记录经典舞蹈花场芦笙舞登场。小花苗花场芦笙舞也叫"以中下步矮桩芦笙舞形式,辅以倒脚、蹦腿、倒立和腾、蹲、跳、闪、转、旋、翻、滚等动作进行舞蹈技巧表演。






作者简介:吴学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散文20余万字,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中国西部散文精华》等选本,著有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化学等20余部。


拜花树由四个年轻男性芦笙手吹奏芦笙揭幕。在欢快的芦笙舞相伴下,他们面对花树围成一圈,前进、后退反复三次之后,把芦笙放在花树前,右腿右手着地,左腿左手后伸拉直,头低垂作拜花树状三叩首。拜花仪式姿势很让人感慨,它能让我在这种特定环境和氛围里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神秘,或许这也是苗胞跳花为什么会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之一。

成群结队男女芦笙手表演的大回潮演绎成拜花树的第一个高潮。在三步一蹲舞步里,他们或双双结队起舞,或几个排成一排虔诚地边吹边走,继而汇集成一个流动的芦笙舞大环流圈,在庄重气氛中他们端庄地弃笙取帽,右腿跪地侧身跪叩,再戴帽回跳,向坐台上寨老和嘉宾展示苗家别具一格的芦笙叩拜大礼,如是反复三次以示尊重。这种衣衫联袂如大江大河连绵不绝的景象,让我叹为观止!当年(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祖赵匡胤就观赏过贵州少数民族一人吹瓢如蚊笍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足为节。询其名曰水曲。的表演,这与芦笙叩拜大礼情形极为相似。直接记载苗胞跳花艺术的文献后世时有所见,光绪版《毕节县志》载:苗人春间择平地为花厂,遇辰日或午日,男女无近远,皆易鲜衣饰装而来,女围聚一处,中笠一竿,插冬青叶,男吹芦笙,围绕旋转,婆娑起舞。民国民族学家陈国均《安顺苗夷的娱乐状况》云:跳花的场面盛大,往往数千上万人。其队形均以芦笙为导引······足步忽而左扬,忽而右抑,忽而顿挫,皆按芦笙之节奏以为起止。清代《苗俗记》还记载说:每岁孟春……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这些资料可谓生动有趣,为苗族芦笙舞艺术留下了宝贵记录。

芦笙叩拜大礼之后,经典舞蹈花场芦笙舞登场。

小花苗花场芦笙舞也叫"地龙滚荆"或滚地龙。它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舞者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白褂,外配花背,以手持笙。在口吹芦笙,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舞相融里,以中下步矮桩芦笙舞形式,或时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在"对脚掌"、"扣肩倒立"、"跪步"、"点将"、跳跃、翻滚搓甩步、 旋转步、鸭子步、骑马步、摇摆步等舞步里,辅以倒脚、蹦腿、倒立和腾、蹲、跳、闪、转、旋、翻、滚等动作进行舞蹈技巧表演,形成了花场的第二次高潮。舞蹈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小花苗同胞最经典的舞蹈之一,也是三口塘小花苗芦笙舞力学美术音乐体育的巧妙结合,它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迁徙来到黑洋大箐途中,面对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苗家英勇的后生们为了给祖父辈开辟一条通道,排出万难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丛中滚出一条路,让祖父辈顺利通过到达黑洋大箐安家落户的惊险场景。本事在六百零五行《苗族迁徙歌》里涉及28个地名,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丰都城、荆州城、清水河(长江)、浑水河(黄河),这既是苗族发源地和迁徙史的反映,也是苗族民间艺人在没有文字情况下为了让子孙不忘祖源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口塘花场有时也会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奔放,舞姿雄壮有力、变化多端、灵活轻巧、干净利落的箐鸡舞。头戴箐鸡翎的表演者仿禽而舞,在表演金鸡颤步、蜻蜓点水、练兵、点将、游龙翻身、猴儿搬桩、狮子滚球、鸽子翻身、悬羊䴔鼓、骏马奔腾、争霸山林、金鸡独立等动作时步伐轻快灵活,时而双脚快如穿梭织布,时而脚腿刚健如骏马奔腾,时而旋体快速如急流旋滑,时而倒立呈顶天立地之势。如能完整欣赏苗家芦笙文化,那真是人生之幸事!

花场芦笙舞演绎的高潮结束之后,尾声降临。

在舒缓徐迂的芦笙曲里,在观者意欲未尽的情感中,花树在苗胞长者的引导下,被后生们缓缓从花坛里移出,收花树环节预示着跳花活动接近尾声。芦笙曲随之轻快起来,在众人隆重簇拥下,花树即将被移至到一个不被人畜贱踏的地方或岩洞里。

花树送到石杳旯,

快长快发快开花。

花树送到大岩洞,

发花结果保苗家。

在主送者念念有词声里,跳花活动就此宣告结束。

可结束的却是跳花活动,意欲未尽的苗胞们依然在散场后于私下里进行着各种活动,长者聚在一起聊祖先历史妇女三三两两拉家常,最活跃的当属年轻的苗家少男少女们,花场没有他们,就意味着失去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阿姐生得颜貌好,

阿姐长得乖又巧。

脸像三月桃花开,

手指白像嫩菜苔。

离你怎么能舍得,

怎么舍得离开你。

好像冬天脱棉衣,

好像橘子把瓣分。

暮色时光,他们在山包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对情歌、抢花背、讨信物,自由自在地交流情感。河水清悠悠,草木有露水。别人都有女朋友只有我没有。苦的是那些找不到爱的人,苦闷郁结里喊歌遥遥传来,尤其是在这春寒料峭之夜,三口塘变成了上演人间悲欢离合的大舞台

另一种风格的芦笙舞——《苗族迁徙舞》,我是在钟山月照四月八活动中得窥其庐山真面目的

每个民族内部往往有着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因而也往往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关于四月八的来历,在苗族文化传统里有着不同的版本:一种是说苗族祖先格波禄因为龙肉龙汤不够分,就开花场;另一种是说苗族祖先祖德龙带领苗胞复仇战死于四月八,后人为纪念他们,就有了四月八花场。再一种是说苗族祖先杨鲁带领苗胞到桑都开荒拓土,射死母猪龙,取出宝贝龙心,汗水里泡,天就下雨,放在干处,天就晴。外地生意人趁杨鲁等外出打猎,从小孩手里设法骗走龙心,后带许多兵马来争夺桑都,打了七天七夜,杨鲁被打死了,他的儿子儿孙们被撵出了桑都。这一天恰逢四月初八日,为纪念杨鲁,苗家就把这一天定为花场日。第四种说法是贵阳市附近苗胞为纪念古代英雄亚鲁而设。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鲁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这一天牺牲,被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鲁,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胞,都要从四面八方会集到格罗格桑举行集会,以纪念这位苗族人心中的英雄。在钟山区月照乡四月八上演的这场《苗族迁徙舞》是小花苗同胞受邀演出节目,共分五节十五个动作。第一节动作是敬老、薅秧、斗鸡。第二节动作是躄腿、伸脚、斗勾。第三节是追击、立杆、翻身。第四节是刀术、双开、撤退。第五节是脚攻、伤脚、迁徙。举手投足之间,有太平生产欢乐的场面,也有英勇战斗的场面,还有战败离乡背景的悲伤场面,它是苗胞生活的艺术再现和历史记录。苗胞的芦笙曲大致可以分成抒情、祭祀、叙事三种,抒情主要用在花场,祭祀主要用于丧葬,叙事主要反映苗族的历史迁徙或故事传说。参加迁徙舞表演的年轻后生们很会把握尺度,善于将低沉而洪亮的重音芦笙,清脆而响亮的轻音芦笙按情节所需相互融合,完美地把这段历史内涵演绎出来,能留给人太深的印象。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闻一多《说舞》)观赏这场芦笙舞蹈,我细心地体会每一组肢体语言所透露出的内涵,从中寻找到苗胞先民的历尽千辛,脑海里出现的是小花苗服饰里与水田耕作有关的田丘地块九曲江河花、耙齿花、水蝴蝶花、江河纹、螺丝纹、毛稗纹等相关图案,尤其是花背中心图案周围总是要配上的许多田丘地块,边缘要镶嵌上的若干条山川江河纹,因为,这一切无不与史书所载的苗族迁徙暗合。而陡箐大歪梳苗女苗胞印染服饰上也有类似的文化密码:一袭裙裾上,蜡染的黄河、长江、大海,前两者之间出现的高粱、玉米、水稻、田螺、蚌贝等图案,印象式地镶嵌于上。这一带的苗胞都能很清晰地说出每一种符号所表示的内涵,这与苗族先民从北方迁徙南方的文化线路是完全吻合的。甚至,有些支系女苗胞的衣装以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的山川田园为背景,表示黄河的水流、长江的波纹,以及山林、田园、田坎、浮萍、蝌蚪、螺蛳等花纹、图案全系深蓝色印染,其上水纹线据说表示逃难时所过之江河。

客观上来看,这有点像中国古代地理的概貌和动植物分布图,它也能像看图说话似地给人以直观感觉。给美丽下定义,只会破坏美丽。服饰文化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在渗透到社会生活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郭沫若先生在这一点上论述得很透彻。他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思想的形象。从我所见小花苗苗胞的花背,大歪梳苗苗胞的裙裾,都能体现出服饰所表现的文化观念,也能体现出作为形而下的器所塑造、凝聚的物质和精神整体形象。两者互对,我为苗胞的智慧生出无比的敬佩之情。

月照四月八花场,是一门田野课程;其上演的迁徙舞,却是一部苗族文化的史

跳花场在黔西北苗族同胞社会生活里不仅是一种纪念祖先,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活动,也是家族亲友聚会的一种情感交流平台。在这种交流中,年轻人的活动方式似乎更显示出它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与跳花活动类似的坐花坡或跳月,同样也在以芦笙为媒,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的坐花坡,是黔西北小花苗的文化习俗。这段时日,每逢黄昏时分,身穿盛装的苗家未婚后生们会携带芦笙三五结伴奔赴他们想去的村寨,用欢快悠扬的芦笙调拨动苗家少女的心怀,呼唤她们的灵魂,召唤她们出场。在芦笙文化语言的相邀下,苗家未婚姑娘会身着盛装相约到选定地点坐坡挑花刺绣,与外村寨来的未婚男青年们以吹芦笙和对歌的方式交往。在被渲染得青春洋溢的姑娘房用不同曲调演唱见面歌赞美歌单身歌求爱歌相恋歌分别歌等传递情感,以歌代言叙事叙情,开启心扉。苗族情歌分坐歌、喊歌两种,音节高低不同。坐歌是男女在花房谈情说爱相互喃喃诉情之低吟细唱,多用假嗓,且音量轻柔;喊歌则是在相隔较远的两山间交流情感时唱,声音高亢宏亮。坐坡时青春萌发的苗家后生最为活跃,也最会把握分寸。他们会在此时拉着嗓门对唱起男女谈情说爱必唱的第一首情歌:

妹呀!

你是清澈的泉水,

我如干沟里的鱼儿

你像深山的翠林,

我是秃岭上的小鸟。

我思念你啊,

不时摘下木叶来吹奏,

奏出的声音如同凤凰在歌唱,

不知这声音能否在你耳旁回响

太阳升,月亮落不知重复多少次,

我才把串月的佳期盼到。

如今同妹得相会哟,

好比鱼儿得水鸟入林。

姑娘如果愿意和这个小伙子交朋友,她就对歌:

哥哎!

天空多么晴朗,

太阳的光束把石上的青草晒得枯脆。

那成对的恩爱夫妻在下地耕耘

此情此景怎不勾起我的思绪,

不由我面对远方奏起弦。

微风是否会把弦声送到你的耳际?

我默度着时光,

有谁知道我的心里悲闷。

我常站在路旁把哥凝望,

望枯了蕨草盼绿了山头。

今天才把哥盼到哟,

好似河流盼来了鱼儿,

森林盼来了凤凰。

坐坡之夜,苗家情歌婉转深情。拂晓临别,女方会赠送亲手织绣的花衣给中意男方,男方也会把自己手腕上的紫铜手镯摘下赠给女方。依依不舍里,小伙子吹起离别的芦笙曲上路,姑娘唱着离别歌难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相约下次再聚。《大定县志》记载宋凤翔的芦笙二尺余,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浊,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山花满。郎腰衣带长,女束花裙短;相见两相欢,呜呜意难断。诗,描述的大概就是这种以芦笙寻求男欢女爱的情形。阅读这首诗时,我曾被诗人所描述的动人情景深深地打动,被苗女苗男那种南朝般朴素、清新的情怀感染;我酷爱这种带有南朝乐府和竹枝词色彩的诗作,它在再现一方民俗原生态的同时,似乎比那些典雅工丽的旧体诗更有特色,更能打通我的心脉。

凡苗皆跳月,而跳月为黔苗之通俗也。它是……未婚男女

吹芦笙以歌吟……(谢圣纶《滇黔志略》)的一种聚会方式,亦称串月或串月节。跳月活动在黔西北被苗家规定在每年古历正月初五至十二,八月初五至十五,十二月初五至十五期间进行,尤以正月为盛。届时,苗家未婚男青年会到姑娘坐坡的地方跳芦笙舞和对歌,这从古人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装。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之舞蹈,回旋婉转,终日不绝。(清·田雯在《黔书》)可见其盛。而这些文化信息丰富的记载,透露了跳月之季夜幕降临,月光轻盈地在旷野飘逸如诗,青春的灵魂如花绽放成梦;苗家山寨,水畔山间,生命在摇荡中于野外沉吟;春天时光里的男吹芦笙,女唱情谣是自然最让人沉醉的交响;风来不及梳理人的温柔,生命对着月光倾诉,一来一往岁月,让身临其境的苗胞少男少女留连忘返······

这种独异的月下风致一直让我很神往,它一次次神秘地诱惑着我,让我为之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旧读《水城厅采访册·卷之四·族姓方言土俗附》,上有田纶霞坡记蛮歌,第四首云:唇下芦鸣月下跳,摇铃一队女妖娆。阿蒙(母)阿孛(父)门前立,果翁(行役)人来路不遥。那时深感这婉转动听之诗,语难尽解,大抵与巴东三峡词旨相类。其后读《大定府志》,我竟为湖南新宁知县宋凤翔的《记水西风土诗》折腰。诗人在题注里说:岁在丙寅,余三至贵州,适家君权水城通判。周旋官寺行及一年。山川在目,咏歌寄怀,有此篇云尔。查历官表得知,其父宋简,嘉庆十年(1805)八月廿七日任通判。宋诗对这一题材写得最好的当属《芦笙曲》。诗曰:新样制芦笙,吹来借通语。脉脉明两心,对对小儿女。春林发新声,满山有明月。吹得群花开,不许群花歇。苗家儿女的芦笙生活,情窦初开的画面摇曳多姿,灵动醉人,有乐府之遗风和竹枝词之意味。妙哉!这实乃诗人之幸,亦跳月一俗之幸也。

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钱穆语)在黔西北小花苗苗乡,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堂(队)芦笙。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奏响芦笙,五谷丰登。芦笙在此意义上,成为了一个个苗族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芦笙舞演奏的最大特色,是吹奏者边吹边舞。这种舞蹈让我对黔西北苗族同胞芦笙文化及与其相伴的民俗、服饰、古歌、故事等有了一种认同感。有时,我竟产生自己为何不是苗族,为何没有生活在苗胞文化环境里的遗憾。如若我有这样的条件,我绝对还会发出比芦笙起舞为卿痴更深的感慨。我也不知道芦笙舞是否也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可它让我怀着乡愁的冲动,一度想借此去寻找失落家园这一点却是不争事实。在我过去的文化学研究计划里,曾有这样一份写作提纲:

岁月苍茫

———水城南开苗族文化习俗报告

吴学良

序言

南开:一个遥远的地方

芦笙:一腔不灭的神话

花场:一地文化寓言

祭山:一场深情的旷野呼唤

服饰:一身寻祖的记录

花房:一出青春梦幻的演绎

打嘎:一次生命的轮回

基督:一种泛文化的选择

结语

这部书稿计划虽因多种原因未去撰写,然而,我心里却为这个提纲能较为全面地让外界了解苗族文化而心存温暖。想来我是无法完成当初的规划了,但我相信跌入芦笙文化深渊而不能自拔的幸运,将会陪伴我一生一世,像这部书稿一样,也曾选择。

残缺也是一种美,谁叫我为芦笙文化而痴迷呢!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

编辑丨尹婕

审核丨吕翼

特邀编辑丨朱镛

校对丨胡远松

本文标题: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二)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192.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千竹书笙】徐勇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上交领航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世界首演,让观众听众读懂中国之美

上交领航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世界首演,让观众听众读懂中国之美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上海举行世界首演今晚,由孙一凡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上海举行世界首演。这部备受瞩目的鸿篇巨制,不仅为“2022上海夏季音乐节”恢弘收官,也开启了全国巡演序幕...

芦笙师的命运

芦笙师的命运

外公遗照芦笙师的命运文/熊伟外公曾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芦笙师、风水师。如今,他用过的芦笙,有的转送了别人,有的损坏遗落,只剩下一把被挂上土墙,布满了蛛丝;他的罗盘、镇印,他手抄的《万年历书》《子平真诠》,...

《微山湖船歌》笙独奏

《微山湖船歌》笙独奏

曲:肖江 牟善平乐曲刚柔相济、急徐有致,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风格,将一幅美丽的湖光晨色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描写了微山湖的渔民湖上捕鱼的情景及丰收的喜悦。--2015笙艺术周《笙名家名曲专...

《欢乐的泼水节》笙独奏

《欢乐的泼水节》笙独奏

曲: 孙友 乐曲描写了傣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中,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尽情狂欢,...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作者简介:吴学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散文20余万字,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中国西部散文精华》等选本,著有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化学等20余部。云霞明灭或可睹。透过那些耀眼服饰...

圈头村音乐会的发展史(四)

圈头村音乐会的发展史(四)

本篇文章来介绍一下笙这种乐器圈头村音乐会在2017年改回了丝竹笙演奏,在这之前都是扩音笙,之所以为什么改回,是因为扩音笙的音色不如丝竹笙的音色好,扩音笙是转基因乐器,吹出来的声音是从竹子的声音转到管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