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本文探讨了笙这一古老乐器在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通过解构与重组,赋予其新的视觉冲击力和哲学思考。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载体到当代艺术的哲学符号,笙实现了从实用之器到思想之形的蜕变,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在大众传统的认知范畴里,笙,这一古老的簧管乐器,常奏响于宫廷雅乐的庄重场合,或是穿梭在民间欢歌的热闹氛围中,承载着千年流转的悠扬音韵。从古代诗词里便能一窥它的身影,李贺在《天上谣》中写下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以笙声暗喻凤凰清鸣,勾勒缥缈天界之景;李商隐的 “怅望银河吹玉笙”,借冷冽笙音传递孤寂相思之情 。然而,当步入当代艺术那充满先锋与实验性的语境,笙却神奇地挣脱了单纯作为声音载体的固有身份束缚,摇身一变,以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姿态,娓娓诉说着超越音乐维度的深刻哲学隐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庄子所提及的 “无用之用” 的深邃迷人魅力。
“春.笙”大地艺术装置
装置艺术中的解构与新生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笙常以解构重组的方式获得新生。艺术家们打破其作为乐器的固有形态,。有部分艺术家热衷于对传统乐器笙进行解构重组,借此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一些作品聚焦于笙的外观形态,将笙的竹管、笙斗等部件拆解后,依据全新的空间布局与造型理念重新组合。例如,有的艺术家把笙管弯曲、扭转,打破其原本笔直规整的排列方式,再以金属丝或其他连接材料进行固定,构建出充满动态感与张力的立体造型,彻底颠覆了笙在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模样,赋予其全新的视觉冲击力。
还有一些艺术家则从材质替换的角度对笙进行解构重组。他们保留笙的基本构造框架,却用现代工业材料如亚克力、碳纤维等替代传统的竹子、木材。如此一来,原本质朴自然的笙,摇身一变拥有了科技感与时尚感,通过传统与现代材质的强烈反差,引发观众对于时代变迁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思考。在装置艺术范畴,笙的解构重组作品更是丰富多样。有的装置作品将多支解构后的笙相互交织、嵌套,配合灯光、音效以及动态机械装置,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艺术场景。当灯光透过重新排列的笙管间隙,洒下斑驳光影,与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电子音效相互呼应,让观众仿若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音乐艺术空间,深刻感受笙这一传统乐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独特魅力。
亚克力电吉他
它不再执着于通过发声来证明自身价值,而是以独特的视觉形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宛如一位沉默却有力的思想者,静静引发观众对于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这两大重要议题的深度思考。观众在面对这些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思考:当传统乐器褪去实用功能,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将如何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延续?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行为艺术里的呼吸与共生
笙的发声原理与生命呼吸节奏天然契合,演奏者通过气息的控制赋予其灵动音色。这种特性使笙在行为艺术中成为隐喻 “呼吸” 的绝佳载体。艺术家们以笙为道具,将吹奏过程与肢体语言、环境声音相结合,演绎生命的起伏律动。比如在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中,表演者缓慢地吹奏笙,随着气息的强弱变化,笙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配合表演者富有节奏感的肢体动作,生动展现出生命呼吸的韵律。
在当代艺术丰富多元的创作领域中,笙常常被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敏锐捕捉,用以隐喻 “呼吸” 这一概念,进而象征着生命那永不停歇的律动与生生不息的延续。例如在一些行为艺术表演里,艺术家会以笙为核心道具,通过对吹奏力度、气息长短的精妙控制,将笙的声音与自身的肢体动作、表演节奏完美融合,直观地向观众传递生命在呼吸间的起伏变化。像呼舌这一演奏技巧,正是依据笙簧吹吸都能发音的原理而来。演奏者用均匀而微颤的呼吸力量,使乐器发出柔和且具颗粒状的波浪音,其音响效果近似弦乐器的抖弓,在展现呼吸节奏的同时,也凸显了生命的灵动。
不仅如此,笙的构造也别具一格,它由多根竹管组合而成,在演奏过程中,各竹管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共同奏响和谐美妙之音。这种构造特性,又恰好与 “共生” 这一现代哲学概念不谋而合。北京乐器学会监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第四代传人吴景馨,在设计与冬奥会相关的冰雪笙时,就借笙的构造特点来传递共生理念。笙又称 “和”,是中国唯一的和声乐器,其精神表达了祖先对天地间万物共生的愿望。此组作品的笙苗上覆盖着冰雪,而充满活力的蓝色笙主体,展现出蕴含在冰雪之下的勃勃生机,体现了奥运精神与万物共生的内涵。在行为艺术实践中,艺术家可能会策划以笙为媒介的多人协作演奏活动,不同演奏者负责笙的不同部分,彼此紧密配合,展现个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或者将笙与自然元素(如流水、微风)、现代装置等相结合,构建复杂艺术场景,展现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在这些艺术创作里,笙宛如一位沉默却极具力量的哲学使者,无需言语,仅用自身独特的存在形式与艺术表达语言,便生动诠释着 “呼吸” 与 “共生” 这两个抽象哲学概念的深刻意义 。
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载体,到当代艺术里的哲学符号,笙完成了从 “实用之器” 到 “思想之形” 的蜕变。当这件古老乐器在装置光影中静默伫立,在行为表演里传递隐喻,它早已超越音乐范畴,以 “无用之用” 的姿态,为当代艺术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相关文章
传承非遗“笙”声不息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谯城区积极开发非遗产业,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助力文化振兴。在谯城区立德镇乔小村制笙非遗传承基地,远远地就能听见制笙的声响。制笙是一个细心活、耐心活,更是...
《无声之音》37簧笙与古筝(2006)
曲:Klaus Hinrich Stahmer《无声之音》是根据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歌而作,其中第二诗说道《我用无言而告别》。我的解释是,告别不是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时间里。徐志摩告别他所爱的地方,不是...
吴彤谈自己学习笙的过程与感悟 - 吴彤秒懂本尊答(吴彤的百度百科)
我出生在一个民乐的世家,到我这儿应该是第四代了。所以演奏的这个乐器来讲,我拿到的第一个笙是在我5岁的时候我爸爸给我的那个笙,是我爷爷做的非常小的笙。可是没想到接下来就是一生要~不停的练习,克服各种难关...
《康巴盛会》民族管弦乐合奏
曲:敖昌群 指挥:李西林 演奏:四川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有什么冷门但是很棒的乐器?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音乐文化也是十分耀眼的。其中的许多乐器值得我们去挖掘。一、柷敔——“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及传世实物可知,敔是一种木制乐器,其形状如同老虎,...
《凝时》37簧笙与手风琴(1997 2007)
曲:Klaus Hinrich Stahmer《凝时》是一首冥想曲(注释:“时间的冻结”或“像似时间静止”),此曲对演奏者的要求:通过音乐内在的张力,感受音乐的时间长短及音乐音响的空间,从而赋予每个音...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