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无用之用” 的笙: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

“无用之用” 的笙: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

2周前 (06-26) 热度:30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本文探讨了这一古老乐器在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通过解构与重组,赋予其新的视觉冲击力和哲学思考。从古典词中的意象载体到当代艺术的哲学符号,笙实现了从实用之器到思想之形的蜕变,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大众传统的认知范畴里,笙,这一古老的管乐器,常奏响于宫廷雅乐的庄重场合,或是穿梭在民间欢歌的热闹氛围中,承载着千流转的悠扬音韵。从古代诗词里便能一窥它的身影,李贺在《天上谣》中写下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以笙声暗喻凤凰清鸣,勾勒缥缈天界之景;李商隐的 “怅望银河玉笙”,借冷冽笙音传递孤寂相思之情 。然而,当步入当代艺术那充满先锋与实验性的语境,笙却神奇地挣脱了单纯作为声音载体的固有身份束缚,摇身一变,以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姿态,娓娓诉说着超越音乐维度的深刻哲学隐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庄子所提及的 “无用之用” 的深邃迷人魅力

“春.笙”大地艺术装置

装置艺术中的解构与新生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笙常以解构重组的方式获得新生。艺术家们打破其作为乐器的固有形态,。有部分艺术家热衷于对传统乐器笙进行解构重组,借此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一些作品聚焦于笙的外观形态,将笙的竹管笙斗部件拆解后,依据全新的空间布局与造型理念重新组合。例如,有的艺术家把笙管弯曲、扭转,打破其原本笔直规整的排列方式,再以金属丝或其他连接材料进行固定,构建出充满动态感与张力的立体造型,彻底颠覆了笙在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模样,赋予其全新的视觉冲击力。

 

还有一些艺术家则从材质替换的角度对笙进行解构重组。他们保留笙的基本构造框架,却用现代工业材料如亚克力、碳纤维等替代传统的竹子、木材。如此一来,原本质朴自然的笙,摇身一变拥有了科技感与时尚感,通过传统与现代材质的强烈反差,引发观众对于时代变迁传统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思考。在装置艺术范畴,笙的解构重组作品更是丰富多样。有的装置作品将多支解构后的笙相互交织、嵌套,配合灯光、音效以及动态机械装置,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艺术场景。当灯光透过重新排列的笙管间隙,洒下斑驳光影,与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电子音效相互呼应,让观众仿若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音乐艺术空间,深刻感受笙这一传统乐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独特魅力

 

亚克力电吉他

它不再执着于通过发声来证明自身价值,而是以独特的视觉形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宛如一位沉默却有力的思想者,静静引发观众对于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这两大重要议题的深度思考。观众在面对这些作品时,会不自觉地思考:当传统乐器褪去实用功能,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将如何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延续?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行为艺术里的呼吸与共生

笙的发声原理与生命呼吸节奏天然契合,演奏者通过气息的控制赋予其灵动音色。这种特性使笙在行为艺术中成为隐喻 “呼吸” 的绝佳载体。艺术家们以笙为道具,将吹奏过程与肢体语言、环境声音相结合,演绎生命的起伏律动。比如在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中,表演者缓慢地吹奏笙,随着气息的强弱变化,笙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配合表演者富有节奏感的肢体动作,生动展现出生命呼吸的韵律

在当代艺术丰富多元的创作领域中,笙常常被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敏锐捕捉,用以隐喻 “呼吸” 这一概念,进而象征着生命那永不停歇的律动与生生不息的延续。例如在一些行为艺术表演里,艺术家会以笙为核心道具,通过对吹奏力度、气息长短的精妙控制,将笙的声音与自身的肢体动作、表演节奏完美融合,直观地向观众传递生命在呼吸间的起伏变化。像呼舌这一演奏技巧,正是依据笙簧吹吸都能发音的原理而来。演奏者用均匀而微颤的呼吸力量,使乐器发出柔和且具颗粒状的波浪音,其音响效果近似弦乐器的抖弓,在展现呼吸节奏的同时,也凸显了生命的灵动。

不仅如此,笙的构造也别具一格,它由多根竹管组合而成,在演奏过程中,各竹管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共同奏响和谐美妙之音。这种构造特性,又恰好与 “共生” 这一现代哲学概念不谋而合。北京乐器学会监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第四代传人吴景馨,在设计与冬奥会相关的冰雪笙时,就借笙的构造特点来传递共生理念。笙又称 “和”,是中国唯一的和声乐器,其精神表达了祖先天地间万物共生的愿望。此组作品的笙苗上覆盖着冰雪,而充满活力的蓝色笙主体,展现出蕴含在冰雪之下的勃勃生机,体现了奥运精神与万物共生的内涵。在行为艺术实践中,艺术家可能会策划以笙为媒介的多人协作演奏活动,不同演奏者负责笙的不同部分,彼此紧密配合,展现个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或者将笙与自然元素(如流水、微风)、现代装置等相结合,构建复杂艺术场景,展现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在这些艺术创作里,笙宛如一位沉默却极具力量的哲学使者,无需言语,仅用自身独特的存在形式与艺术表达语言,便生动诠释着 “呼吸” 与 “共生” 这两个抽象哲学概念的深刻意义 。

 

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载体,到当代艺术里的哲学符号,笙完成了从 “实用之器” 到 “思想之形” 的蜕变。当这件古老乐器在装置光影中静默伫立,在行为表演里传递隐喻,它早已超越音乐范畴,以 “无用之用” 的姿态,为当代艺术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本文标题:“无用之用” 的笙: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3629.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小雨欣欣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TAGS: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十六管芦笙演奏的方法和技巧(二) 十六管芦笙教学-第二、三、四课:单吐、双吐、三吐

十六管芦笙演奏的方法和技巧(二) 十六管芦笙教学-第二、三、四课:单吐、双吐、三吐

一、音阶练习:是学好芦笙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熟悉每个音对应的手指位置。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应该由慢至快,上下行反复循环练习,中音区熟练了以后再发展到低音、高音区的各个音当中进行练习。二、単吐音...

《美丽的山雀》笙三重奏

《美丽的山雀》笙三重奏

曲:李志群全曲运用吐音和花舌技巧,模仿山雀的叫声,在笙的技法上演奏出单音、传统和音、指定和声、乐曲轻快表现了山雀活泼热情的个性,2009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访台时,首次以三重奏的方式表演,...

笙:曾经的乐器王者,如何沦为葬礼上“丧曲”的标配?

笙:曾经的乐器王者,如何沦为葬礼上“丧曲”的标配?

2017年3月,《我是歌手》第五季的舞台上,斩获第59届格莱美奖的吴彤先生,带着自己的乐器笙,为林志炫助阵竞演,一曲《御龙铭千古》燃爆全场。有人说,林志炫唱出来了大将军征战沙场的感觉,而更多音乐人评价...

笙和竽的区别在哪里?

笙和竽的区别在哪里?

我国古代乐器这系列文章我们已经有几期了,反响上面虽然没有我们之前预想的那么强烈,但是为了普及更多的关于我们民族的乐器知识,该系列我们还是会继续下去,之前几期我们不止一次的为朋友们介绍过我国的八音,其实...

乐器科普 | 笙声不息

乐器科普 | 笙声不息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八音里的“笙” 万物之笙,始于战国 初有13根竹管制成 清越高雅,音质柔和 独具中国民间色彩【属八音之“匏”】Sheng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