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匠人笙笙不息两百载:制笙匠毛智元

匠人笙笙不息两百载:制笙匠毛智元

8个月前 (08-16) 热度:75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原创李学立中国摄影出版社笙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笙 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笙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簧片乐器鼻祖,其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圆润、委婉动听,尤其在戏曲伴奏和唢呐演奏中不可或缺,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同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毛岭头组,有一个制笙的世家,200 多年来,薪火相传的毛家6 代手艺人逐渐掌握了制作10 簧、17 簧、21 簧、24 簧圆形笙和14 簧、15 簧、21 簧方形笙的独门绝技。今天介绍的 制笙匠毛智元 便是其第五代传承人。口述 | 毛智元采访、整理 | 李学立

2015 12 18 日,拍摄于河南省洛阳老城沟上毛智元制笙作坊。摄影学立我出生于制笙,从小诵的儿歌就是工尺谱上、、凡、六、五、乙(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记谱方法据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关系相当于简谱的do、re、mi、fa、sol、la、si),童就在爷爷朝)、父亲( 木子) 身边学习古笙演奏制作, 对这项手艺十分喜。我的祖爷(高祖父)——第一代传承人东兴多才多艺, 喜、笛、唢呐等各种乐器,经常不离,就是赶往地里送粪,他也会悠闲地坐在。牲似乎也会欣赏,上不需要吆喝,就顺顺当当地拉前进。他当上村里古乐社领人后,在吹笙的同时,开始学习做笙,成功后把做笙手艺传给了我老爷(曾祖父荣)。到我爷爷时,毛家笙已经做得很精细了,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会做笙就会修,1942 河南大饥荒,我爷爷带全逃荒到西安隍庙,当时一个鼓乐社演奏结束后把各种乐器放在地上就去换衣服了,看到陕西河南有所不同,我爷爷走到跟前想拿起来看看,领的看到了急忙摆着说:不敢摸不敢摸,修盘忒难了,俺坏了都是牵着牲大老远人来修,有时还不来。我爷爷笑着说:我也会修呀,你让我试试吧。并很快把几盘坏修好了。从此我家西安市鼓乐社结下了良缘,70 多了一直没有中断联系。抗美援朝时,洛阳唢呐艺人朱申娃、蔡庚新特来我家定制了两盘,与洛阳文艺一起参加国家艺术团赴朝慰问演出,回后受到了毛主席中央领导的接见。据说毛主席拿着说:老祖宗真了不起呀,简单的乐器就能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没过多久,原南京作曲家荣(音),在我家住了20 多,让我爷爷给他制作24 ,他一试,万分惊喜地跷着大拇指赞叹说:哎呀, 全国跑遍了我可找到好了!随后不久,上海南京乐器厂先后来人找到我爷爷,让我们全迁去做笙。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社会还不安定,我爷爷思想也比较保守,怕手艺外传,没有答应。1971 初中毕业后,村里成立了副业社,我就跟着爷爷父亲、叔父(木堆)在生产队里学做笙一人记10 分。做成的都送到洛阳百文站(即文体综合批零部),批发给全国各地百乐器改革开放后我们就独自在做笙我家选料严,做精细,上百烦琐的序,涉及音乐、木、漆、机械加工等多种学问,我用了10 时间才掌握了制笙的全部手艺,还学会了自制做笙的各种工具。想要做好一盘真不是件容易的

毛智元制笙使用的工具摄影学立

楸木锯成短截,浸泡两再煮沸两小时后才能旋动制作笙斗摄影学立

在梨木做成的盖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钻出14—24 个孔(接苗),并严丝合缝地粘接在笙斗上。摄影学立用楸木做笙斗、,梨木做笙盖最好要由笙斗底座)、苗( 体上的长短不一的竹管) 和笙簧3 大部分构成。用楸木做笙斗最好,这种木材生长于东北寒冷地区,软硬适中、刨滑、耐磨性强、不易开裂、着色性能好,有黄金的美称,很适合来做高档乐器。以圆,要先把干透的楸木锯成3.5 寸粗(1 寸约等于3.33 厘)、2.5 寸长的圆木,用斧子砍成形,简单打磨后,放进中浸泡两,再在滚中煮两个小时(这样处理后木材平和、易加工,做出来的笙斗不裂缝、不变形),然后把笙斗料放在上(自制的小床,在传动轴上套上绳子,靠拉动绳子带动传动轴运动),先把外旋成圆斗的形状,再音调高低、音长短,把里掏成内径2.6—3 寸,深1.3—1.5 寸的空间。如果是方笙笙斗内径、深度和圆差不多。一般1—2 寸粗,3—4 寸长,微微上翘,和笙斗相连部分稍细些,也用楸木做。先用砍刀把楸木做成形状,打磨,再用钻子把中间钻个指粗的吹气孔,然后把笙斗粘接结实。笙斗还要有个盖子,盖都用梨木做成。梨木木纹细致,木性平和,硬度适中。不管圆方笙盖一般有5 毫厚,需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在上需钻出14—24 个孔(插苗用),盖在笙斗,并严丝合缝地黏合好。传统漆艺快要失传了笙斗做好打磨滑后,就开始上漆了。我们毛家笙上的是漆(又名大漆、生漆、漆、然漆,是在夏季割开漆皮,从漆韧带内流出的一种纯然、乳白色黏性液体洛阳西南部我国重要原产地)。卢氏、栾川两大山里有漆,夏季我们在大山里收回生漆后,用白粗布兜好,两个人分别拉着4 个布,裹着漆反方向扭动,过滤掉漆中的皮、叶,把干净的漆挤出来。然后据用途,如果是做批灰用的,就在生漆中加搅拌均匀,把青瓦片或料礓经碾碎、过细箩后倒入生漆中拌成糊状,用批板(过去的批板两寸宽,用木板夹皮制成,现在多用橡胶替)把笙斗上的小坑、缝隙批平。干后用粗砂打磨,再批第二遍。二遍批灰干后,用细砂(像剃用的磨刀)蘸打磨滑。等笙斗彻底干透后,再用漆刷(把骡尾、尾用生漆渣揉搓后,排列整齐,用布条包着压制成的刷子,刷完漆后用食用洗净保存)上两遍生漆。

先用漆调成漆,用批板把笙斗打两遍底子,再上两遍生漆,生漆干后,再上一遍用苦胆、蛋清银调制的明漆才行。摄影学立为了让笙斗起明发亮,生漆干后还要上明漆。明漆调制工艺很复杂。一次调制20 个笙斗用的漆,需要把1 两(50 克)左右的生漆倒在里,放在炉上边加热边搅拌,沸腾后让生漆中的水分不断挥发出来,等漆中冒出的白慢慢变黑,漆中没有水分了,拿下来放凉就成了熟漆。再加入一个黄豆大小银珠(让漆皮起明)、1/8 个蛋清(让漆皮发亮)、1/5 个苦胆(可使漆皮滑不起皱),搅拌均匀后倒入瓷中,最后加入2 两生漆反复搅拌才算调成了明漆。调好后还需要先试用,如果上明漆后不平整不亮,可能生漆加多了;如果漆干得慢了,可能熟漆用多了,得反复调试才成。明漆上一遍就行了,但要掌握好温度、湿度。夏季一一夜就干了,春、秋季得两两夜,冬季最慢。看干不干不能用摸,要用笙斗上哈,上了(能哈上)就基本干了,不会黏。过去冬为了赶活,会把上了明漆的笙斗放到红薯里。里温度虽高但湿度大,容易催干(漆中的湿没跑出来,行叫哈了),会使本来是黑色的笙斗变成色,还需要传统漆艺做成的笙斗黑红发亮,越使用越,但制作起来太麻烦,会加工者越来越少,这绝活也快失传了。

把粗细均匀色彩相似、竹节相当、内孔一致的紫竹锯成长短不一的苗。摄影学立

安装上插、上两遍加入红色颜料的熟桐,给钻好的指孔镶上环,苗才算做成了。摄影学立笙簧最难做,调音键南方紫竹(过去也用竹)黑中泛着紫红,颜色自然美观,做笙苗时把粗细均匀色彩相似、竹节相当、内孔一致的紫竹锯成长短不一的竹截后,放在自己特制的形器上,在炉上烘烤( 烘烤后亮、不开裂、不变形) 捏直,用通条把竹节打通。音的高低,在每管的中上方不同位置,开一个半厘宽、三四厘长的响。再在每下方距底端二三厘高的地方钻出一个指孔,并用环镶嵌。插上连苗、中连笙簧、下连笙斗,是承上启下很重要的部件。柏木纹直、结构细、耐腐蚀、有自然香味,是做插的好料。先把柏木砍成指粗、7 厘长的圆木,放在上旋成粗直径1.5 厘(长约1 厘)、细0.5 厘(长约4.5 厘)的插,再用小钻从正中钻一个直径0.2 厘的小孔。把粗的一端插进苗中,细的一端用刀铲去1/2(用于安装簧片)。然后把生桐上熬成熟桐(滴入中成小疙瘩不漂浮,用捏着松开后有粘连的丝线,桐能加色、透亮),加入适当比的生漆(4 成桐,6 成生漆),加入红色颜料,搅拌后用它给插上两遍漆,使之呈暗红色结构和发音原理说来也简单,就是每苗下端有个指孔,苗脚下安装插,插上用蜡粘个簧片,插进笙斗奏时需要,想要哪个音,就按住哪苗下端的指孔,人通过吹气吸气,策动舌与管中流耦合振动,从的响中发出音,鸣,停音止。所以一把音色好坏,簧片键。

把旧上的响切割成簧片,中间再裁出一个能自由振动舌,舌又有高、中、低音之分,用同样的把高、中、低音响,就靠舌的长、短、宽、窄、厚、薄来调节摄影学立在的所有部件中,笙簧也最难加工音最难调节加工时,把旧上的响切割成六七毫宽、四五厘长的簧片,打磨滑平整后,在簧片上留出框,中间裁出一个像舌一样能自由振动舌。万事都有规律舌像扁担,如果挑同样重的物品,扁担短了,就要薄些;扁担长了,则要厚些;舌窄而短,音高舌宽而长,音低;舌厚,音大而低沉;舌薄,音高小。舌又有高、中、低音之分,用同样的,要把高、中、低音响,靠舌的长、短、宽、窄、厚、薄来调节不平衡,游了(不捂指孔就响),音就乱了。音乐有F、升F、G、升G、A、升A、B、C、升C、D、升D、E12 个音调,每个调又有高、中、低3 个音程,对于来说,每个簧片代表一个音程。过去的都是圆形,分为10 、17 、21 和我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作的24 4 种。音调也比较少,10 只能出两个音调,17 4 个音调,21 可以6 到8 个音调,24 出全部12 个音调(目前最多的38 出12 个音调高、中、低36 个音程, 还有两个高高音)。但圆时笙斗圆滑,难以拿稳,指法挪动不灵活,特别是中原地区戏曲节奏比较快,所以14 、15方形在近应运而生,并立足中原,走向了全国(西北地区现在的还以圆)。

加工好后,经过四次调音才行。摄影学立笙簧加工好后,先含在里试音,用蜡进行第一次调音。就是把蜡化开滴在舌上(绿豆大小),靠蜡大小位置调节音调,相当于在舌上加了重物,蜡一上,音调就变了。再安在插管中进行二次试音、调音。然后把苗连着笙簧全部安在笙斗上,看音调是否变调、和谐、齐整。第三次调好音后,把苗取下来,用五色(一种,可防锈)研磨成,涂抹在舌上。装后,再进行第四次调音。镶骨帽算是做笙的最后一步了,就是把最长的两苗顶端戴上1 厘长的骨帽( 取自羊后腿上的两圆骨),骨洁白、滑、美观、吉祥,这也是古人传下来的俗。然后再用一个小竹圈在上部把苗箍起来,这样一盘才算完全做成了。

制笙技术性强、序繁多、枯燥乏味又挣不着大师傅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已有了不错的工作,为了不使手艺失传,在师傅的反复劝说下,永才回来跟着父亲做笙摄影学立内容


本文标题不息两百载:制笙毛智元
本文链接:https://qzss.top/p_206.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千竹书笙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官方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官方平台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最代表中国的九大乐器!

最代表中国的九大乐器!

.qzss_txtspeech_button{border-radius: 3px;border: 1px solid #dddddd;height: 30px;width: 80...

「乐器大家庭」之民族吹奏乐器-笙

「乐器大家庭」之民族吹奏乐器-笙

笙是我国各地普遍使用的吹奏乐器,以簧片振动发音。目前在乐队中常用的,大多数是经过改革的十七簧笙,分高音笙和中音笙两种。中音笙比高音笙低八度。一、音色特点笙具有管、簧混合的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

中国乐器之笙

中国乐器之笙

笙,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经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音质柔和,歌唱...

芦笙,苗家人的精气神

芦笙,苗家人的精气神

《诗经》: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明代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

民族乐器专利数量哪地强?来看最新数据

民族乐器专利数量哪地强?来看最新数据

原标题:民族乐器专利数量哪地强?来看最新数据近年来,大部分民族乐器企业加强了乐器改革的力度,注重声学品质的提高,传统民族乐器内在品质不断提高,创新乐器频频问世,民族乐器专利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家知识...

“听见国潮” 听见国乐

“听见国潮” 听见国乐

8月29日,北京民族乐团“听见国潮——国风经典名曲燃情音乐会”在北京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如期与乐迷见面。玖乐室内乐组合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经典、潮流、难忘的瞬间。音乐会以玖乐室内乐组合拿手曲目《欢沁》作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