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非遗文化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戴进权《苗族芦笙的起源浅析》,从苗族风俗、语言、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研究。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艺特征苗族传统芦笙,就能够使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苗族芦笙由吹管、音斗、笙管和簧片等各个不同的部位所组成。这些构件主要是用芦笙竹(苗族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有的亦称之为苦竹)、无结逢的杉木树心和经过加工后的钢片等制成。非遗文化工艺流程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有几十道工序。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非遗文化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3。
历史渊源
非遗文化
《苗族简史》记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
戴进权《苗族芦笙的起源浅析》,则从苗族日常习作的历史演变,从苗族风俗、语言、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研究。芦笙源于禾杆笛,后逐步演变而来。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工艺特征
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使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5—7支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
苗族芦笙由吹管、音斗、笙管和簧片等各个不同的部位所组成。这些构件主要是用芦笙竹(苗族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有的亦称之为苦竹)、无结逢的杉木树心和经过加工后的钢片等制成。
非遗文化
工艺流程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有几十道工序,制作艺人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一般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芒筒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芦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乐舞文化:芦笙作为作乐乐器,最先开始赋予其奏乐功能,致使形成独特的乐舞文化。芦笙舞蹈成为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舞蹈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祭祀文化:芦笙在苗族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以音代言的工具,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都能够见到芦笙,通过芦笙营造庄重而肃穆的氛围。除了一般的祭祀活动,苗族还在祭祖活动中也使用芦笙,在芦笙下跳舞,唱苗歌,表达怀念先祖的思想感情。
婚恋文化:芦笙不仅是苗族人民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男女传达爱慕之情的纽带。芦笙发展到现在,婚恋文化仍在发展。当前,较为流行的是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芦笙举办盛会,在盛会期间,青年男女都会盛装出行。经过长期的发展,芦笙的音调与所表达的语言内容融合为一体, 当吹奏出固定曲调模式时,人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导致在苗族形成一种奇趣的文化现象一一芦笙语 。
表演文化:芦笙作为一种集歌、舞及乐为一体的文化形态,经过长期发展,人们根据芦笙舞曲,举办坡会。近几年,政府己开始对芦笙文化加以重视、保护及利用,通过利用芦笙文化来举办民族节庆,进而提高其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END
来源:路北区文化馆
相关文章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一生离不开他做的这一把芦笙
▼做满120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排卡寨人,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斜坡上的芦笙村。从16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苗族芦笙,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已经...
笙独奏《出水莲》
曲:牟善平以下内容取自 “笙韵情浓” 国声35周年音乐会莲花圣洁高雅,被喻为君子,有 “凌波仙子” 的美名。古今中外都有艺术家喜欢以莲花作为创作题材。例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中国十大古典乐器
原标题:中国十大古典乐器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中国古典十大乐器Top ten musical instruments in China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
《未知时间的第二种预想》笙即兴
曲:张梦 这是一首笙与未知乐器共同演绎的即兴。除笙的演奏者以外,另外参与的乐手从人数及编配上都是未知。在演出前一天最终决定...
喜欢剽窃中国文化的韩国人,这回终于遇到对手了……
笙管演奏家吴彤的姐姐吴景馨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几个韩国人忽然跑来,在他们家创办的宏音斋购买了近100台笙。起初以为对方是喜欢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家,作为笙管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吴景馨还挺高兴。不料对方却不...
《丰收的喜悦》笙独奏
曲:唐福 乐曲描写了:在喜悦丰收的日子里,人民尽情欢舞而又愉快的劳动场景,在劳动中歌唱时的喜悦心情,本曲在全国民族器乐独奏...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