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做满120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
▼
做满120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
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排卡寨人,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斜坡上的芦笙村。从16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苗族芦笙,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
△莫厌学走在他的芦笙大道上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莫厌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雷山国家级芦笙非遗传人莫厌学和他的弟弟莫里学
芦笙,古称卢沙,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苗族俗语说,苗族不离笙,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过年,芦笙是头号大事,那一天,各村各寨的芦笙无论如何也要响起来,这是几千年来的规矩。
莫厌学,今年已经66岁了。
如果你想去拜访这位传承人,要走过十多米长的排卡桥,远远就能山坡上,高高低低地散落着吊脚楼。往往还没到寨子,就能听到芦笙特有的乐声。莫厌学的家就在进村的道路旁,他是寨子里家喻户晓的名人,但除非外出参加展览,他和两个儿子,一家五口往往都在家制作芦笙。
制作芦笙并不容易,从竹子变成芦笙,要经过60多道工序,其中最繁重的工作是打磨竹子,最核心的则是制作簧片。现在,簧片的制作、定音、调试等工序,仍由莫厌学亲手完成。为了选择最合适的簧片原材料,莫厌学四处收集铜锣,把铜锣打碎后重新熔炼制成簧片,再打磨成型。
△莫厌学在削簧片
好的簧片,轻弹一下,在1秒种内可以颤动50次。如果低于这个就不能算合格。
芦笙制作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但莫厌学在自己手里把这个规矩打破,把芦笙制作技艺传女也传外。
最开始,他收学生的原因有一些特别。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打工潮还未兴起。寨里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有的偷鸡摸狗,有的上山乱砍乱伐。我就说,愿意跟我学这个的,我免费教,一些人就来学了。
最初只是为了维护村庄的秩序,但意外发生了。
1997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即将落成,为庆祝典礼所用,机场来排卡寨一下子订购了7000多个芦笙。装了一个大卡车!莫厌学回忆,全寨子做了20多天,一个芦笙卖15块,赚了十万多块钱。大家高兴啊,杀猪庆祝!
年轻人既有了事做,又赚到了钱。
现在,每年到了苗年节,一张订单就是1000多个芦笙。如果来晚了,不好意思,请排队。雷山的苗年尤其隆重,需要大量芦笙,雷山又离莫厌学家近。于是,有些村寨的芦笙手干脆自带伙食铺盖,就在莫师傅家守着等。
尽管收了不少徒弟,但莫厌学自家的生意也一点儿没受影响。
莫厌学有自己的哲学:你会这门手艺,致富了;人家不会,穷,就来找你借钱。不借,不好意思,借了,他还不了。那不如教他也学会这门手艺,大家一起富。逢年过节,他们还争先恐后地请我去家里吃饭呢!
莫厌学现在带了十几个徒弟,有来自自己寨子的,还有四川、重庆、云南的人慕名而来。制作芦笙一个月就能学会,但师父只能告诉你一些硬性标准,出师后的路还很漫长,要靠勤奋和灵感。
一片簧片几厘米长,我能告诉你,但一分钟能振动多少次,就看你自己的了。
也许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加上打工潮的兴起,现在跟着莫厌学学做芦笙的年轻人没有最初那么多了,钱远不如打工来得快。
而更让莫厌学担心的是:现在会吹芦笙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就算做芦笙的人还在传承,吹的人没了,这门艺术也就死了。
△贵州雷山羊排苗寨的一年一度的芦笙盛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乐器笙的演奏技巧,吹奏与吸奏要领
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
原标题: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中日韩乐器鉴赏(十一)中日两国的音乐交流,早在中国的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园220),相当于日本的弥生时代就已开始。唐代是中日音乐交流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从唐朝贞...
《丰收的喜悦》笙独奏
曲:唐福 乐曲描写了:在喜悦丰收的日子里,人民尽情欢舞而又愉快的劳动场景,在劳动中歌唱时的喜悦心情,本曲在全国民族器乐独奏...
《玫瑰花开》笙独奏
曲:长工 肖江 牟善平 此曲是由流行于山东平阴地区的民歌改编而成,乐曲主要描写了玫瑰花盛开时,群蝶飞舞,花农采摘玫瑰的场景...
《美丽的山雀》笙三重奏
曲:李志群全曲运用吐音和花舌技巧,模仿山雀的叫声,在笙的技法上演奏出单音、传统和音、指定和声、乐曲轻快表现了山雀活泼热情的个性,2009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访台时,首次以三重奏的方式表演,...
“笙”声不息,传承制笙技艺-张连生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他是一个业内人士公认的笙师傅,更是一个笙工匠。鲁、豫、苏、皖、冀、津、沪几十个省级文工团和剧团用的笙,大多出自他的手。可他没有学历证书,也没有车床和工具。成全他取得硕果的是...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