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
做满120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
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排卡寨人,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斜坡上的芦笙村。从16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苗族芦笙,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
△莫厌学走在他的芦笙大道上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莫厌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雷山国家级芦笙非遗传人莫厌学和他的弟弟莫里学
芦笙,古称卢沙,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苗族俗语说,苗族不离笙,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过年,芦笙是头号大事,那一天,各村各寨的芦笙无论如何也要响起来,这是几千年来的规矩。
莫厌学,今年已经66岁了。
如果你想去拜访这位传承人,要走过十多米长的排卡桥,远远就能山坡上,高高低低地散落着吊脚楼。往往还没到寨子,就能听到芦笙特有的乐声。莫厌学的家就在进村的道路旁,他是寨子里家喻户晓的名人,但除非外出参加展览,他和两个儿子,一家五口往往都在家制作芦笙。
制作芦笙并不容易,从竹子变成芦笙,要经过60多道工序,其中最繁重的工作是打磨竹子,最核心的则是制作簧片。现在,簧片的制作、定音、调试等工序,仍由莫厌学亲手完成。为了选择最合适的簧片原材料,莫厌学四处收集铜锣,把铜锣打碎后重新熔炼制成簧片,再打磨成型。
△莫厌学在削簧片
好的簧片,轻弹一下,在1秒种内可以颤动50次。如果低于这个就不能算合格。
芦笙制作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但莫厌学在自己手里把这个规矩打破,把芦笙制作技艺传女也传外。
最开始,他收学生的原因有一些特别。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打工潮还未兴起。寨里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有的偷鸡摸狗,有的上山乱砍乱伐。我就说,愿意跟我学这个的,我免费教,一些人就来学了。
最初只是为了维护村庄的秩序,但意外发生了。
1997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即将落成,为庆祝典礼所用,机场来排卡寨一下子订购了7000多个芦笙。装了一个大卡车!莫厌学回忆,全寨子做了20多天,一个芦笙卖15块,赚了十万多块钱。大家高兴啊,杀猪庆祝!
年轻人既有了事做,又赚到了钱。
现在,每年到了苗年节,一张订单就是1000多个芦笙。如果来晚了,不好意思,请排队。雷山的苗年尤其隆重,需要大量芦笙,雷山又离莫厌学家近。于是,有些村寨的芦笙手干脆自带伙食铺盖,就在莫师傅家守着等。
莫厌学有自己的哲学:你会这门手艺,致富了;人家不会,穷,就来找你借钱。不借,不好意思,借了,他还不了。那不如教他也学会这门手艺,大家一起富。逢年过节,他们还争先恐后地请我去家里吃饭呢!
莫厌学现在带了十几个徒弟,有来自自己寨子的,还有四川、重庆、云南的人慕名而来。制作芦笙一个月就能学会,但师父只能告诉你一些硬性标准,出师后的路还很漫长,要靠勤奋和灵感。
一片簧片几厘米长,我能告诉你,但一分钟能振动多少次,就看你自己的了。
也许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加上打工潮的兴起,现在跟着莫厌学学做芦笙的年轻人没有最初那么多了,钱远不如打工来得快。
而更让莫厌学担心的是:现在会吹芦笙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就算做芦笙的人还在传承,吹的人没了,这门艺术也就死了。
△贵州雷山羊排苗寨的一年一度的芦笙盛会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康巴盛会》民族管弦乐合奏
曲:敖昌群 指挥:李西林 演奏:四川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朝元歌》笙独奏
曲:徐超铭 取自莆仙戏《琴挑》故事源自传奇(碧玉记)。叙述书生潘必正借读尼庵,听女尼陈妙常秋夜弹琴,因而相爱。曲中抒发了陈...
广西“非遗”进校园 音乐之“笙”奏响壮乡情
央广网南宁4月15日消息(记者罗兰)“壮族三月三”,壮乡欢歌时。4月2日至5月2日,广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4月14日,南宁市青秀区维也纳森林幼儿园举...
《蝴蝶恋花》笙独奏
曲:刘瑜 美丽缤纷的鲜花引来绚丽多彩的蝴蝶,蝴蝶在鲜花丛中轻飘飞舞,流连忘返,从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
《凝时》37簧笙与手风琴(1997 2007)
曲:Klaus Hinrich Stahmer《凝时》是一首冥想曲(注释:“时间的冻结”或“像似时间静止”),此曲对演奏者的要求:通过音乐内在的张力,感受音乐的时间长短及音乐音响的空间,从而赋予每个音...
《天之行》笙即兴
曲:胡建兵喜马拉雅的雪山、白云、湖泊、黄河源头、藏色寺院、朝拜、歌舞、跳神等印象是这首曲子即兴的灵感源泉。--2015笙艺术周《笙即兴音乐作品》...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