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跨界音乐人吴彤带来聆听彩虹的‘笙’音——跟随吴彤走进音乐世界主题讲座。深入浅出地道出了笙这件中国古老乐器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透过屏幕给线上数万名观众全面展示了笙的魅力。我很高兴看到现在有非常多小朋友开始学习演奏笙,生动地让小学员们感知笙悠久的历史。为大家详尽地解读了笙的特点和笙所蕴含的美学。吴彤老师希望笙能够作为桥梁和媒介,希望观看讲座的小学员们能通过学习笙的精神。
人民网讯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近日举办名师公益讲堂第二十讲,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宏音斋第四代传承人,演奏家、音乐家,跨界音乐人吴彤带来聆听彩虹的‘笙’音——跟随吴彤走进音乐世界主题讲座。吴彤老师从自己与笙的渊源讲起,深入浅出地道出了笙这件中国古老乐器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述与演绎,透过屏幕给线上数万名观众全面展示了笙的魅力。
吴彤老师讲述了自己学习音乐的经历,我很高兴看到现在有非常多小朋友开始学习演奏笙,我五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吹笙,在我的人生中,一开始笙是我的玩具,后来,我演奏得越来越好,笙便成了我的‘武器’,我用它赢得赞许和掌声,也因笙结交了很多朋友。
笙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簧管乐器,是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自由簧管乐器。自先秦以来,宫廷雅乐中笙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大的笙被称作竽,小的笙被称作和,到唐朝演变成了一种乐器,统称为笙。吴彤老师用《滥竽充数》的故事,生动地让小学员们感知笙悠久的历史。
笙不单是一个可以演奏很多民间乐曲的乐器,还具有和谐、清雅、洁致之美。吴彤用和、德、清、正这四个字,为大家详尽地解读了笙的特点和笙所蕴含的美学。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吴彤老师希望笙能够作为桥梁和媒介,将人性在音乐中表现出来,希望观看讲座的小学员们能通过学习笙的精神,学会成为自己的老师,正身、正心,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
从世界范围来说,笙是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自由簧管乐器,它也影响了手风琴和口琴的发明。大家知道‘管风琴’这个乐器吗,其实它的产生也受到了笙的影响。作为中国内地跨界音乐代表人物,唯一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跨界专辑奖的内地音乐人,吴彤一直致力于国际不同音乐类型、方式、诉求的糅合与创新。我希望笙能在世界上被大家认识,我们通过作品把优秀的文化和智慧挖掘出来,传递出去。讲座中,吴彤播放了一段来自丝路乐团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音乐专辑的《Sing Me Home》专辑中的乐曲《Going home》,我希望能够探寻笙更多的表现力,用音乐把中国分享到全世界。
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如今在世界范围被越来越多的认识,希望未来有更多小朋友跟上前人的步伐,传承这份宝贵的礼物。吴彤编创了创意性美育课程——彩虹笙艺术课程,课程从历史、文化、制作技艺、呼吸演奏等方面,经过长期素材收集、资料整理,编写出了一本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适用于幼儿及青少年的音乐教材《彩虹的笙音》。吴彤说,我们生长在特别宝贵的文化环境里面,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小孩讲,去熏陶,这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一起面临的问题,要让音乐得到更好地传播。希望民乐教育能从孩子入手,将笙和它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吴彤希望孩子们在未来可以更熟练地演奏笙,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题献II》为37簧笙与弦乐四重奏(2006)
曲:许舒亚《题献》的构思是基于今天已被遗忘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在英国作曲家约翰·塔弗纳的弥撒曲的主音阶与和声的风格基础上重新建筑新的概念、注入了现代元素创作而成。《题献II》是继《题献》之后...
看见文物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是什么?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一生离不开他做的这一把芦笙
▼做满120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排卡寨人,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斜坡上的芦笙村。从16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苗族芦笙,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已经...
广西“非遗”进校园 音乐之“笙”奏响壮乡情
央广网南宁4月15日消息(记者罗兰)“壮族三月三”,壮乡欢歌时。4月2日至5月2日,广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4月14日,南宁市青秀区维也纳森林幼儿园举...
民乐《关东情》完整曲谱来啦!内含笙独奏、笙与乐队两版乐谱,快快学起来
笙与乐队《关东情》张晓东 曲演奏:张晓东指挥:范成敏伴奏:大连爱乐民族乐团《关东情》作品以热情豪爽的引子开头,采用东北二人转基调运用了胡胡腔、武嗨嗨、卖线谣等主题展开独奏与伴奏的交相互应。作者多次运用...
数字化笙的悖论:AI 伴奏取代乐手?还是激活传统?
当上海音乐厅的聚光灯打在五位身着粉青色袍子的笙演奏员身上时,他们手中的传统笙与背后由 AI 生成的伴奏旋律交织出一种奇妙的和声。这首名为《东方既白》的笙重奏,由 AI 作曲系统 "琴乐大模型" 创作雏...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