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qzss.top
文:吴正豪
榕江县平江镇滚仲苗寨(人称花裙苗),是有名的芦笙制作地。其生产的芦笙以种类多、工艺精美、音色清亮、音阶准确、格调柔和委婉、旋律典雅而名震黔东南,成为民乐中的名优品牌,颇得社会喜爱。
芦笙,谓之苗、侗、水、瑶等少数民族之特有乐器,苗族尤爱。早在商代时期就开始出现,多于南方流行。古时均为演奏指挥、宫廷伴舞之乐器,但由于地方之不同也有用于丧葬(为死者引路),其所表达方式都是通过芦笙吹出的曲调来加以区别。通观之,黔东南许多苗族地区的芦笙只有曲而词已忘失。
自古以来,苗族以芦笙为前进的号角,团结的象征。传说苗族在大迁徙中,因过长江而被别的部族打散,芦笙手即吹响高亢的芦笙,使失散的本部族亲人听到芦笙的召唤,知道本族首领还在统帅队伍,于是向着芦笙吹响的地方靠拢。随后,又重整队伍在芦笙的引领下朝着新的征途继续前进……。
芦笙,属管簧乐器,在制作材料的选配上非常讲究,笙管必用洋竹(即芦笙专用竹),其它的杂竹是做不成好芦笙的。特别簧片的制作,就更费尽苦心。既要求灵敏(轻吹即响而不费气力),还要韧性好(经久耐吹),所以没有一定的上等材料和制作技艺皆不行。
一把完整的普通芦笙,是由六根长短不同的发音管、主音器(形如牛角)、弹片、吹嘴、共鸣筒等部件组成。每组均有特大、大号、中号、小芦笙配套,多的竟达20余支。演奏时,组织类型分三种:对芦笙、套芦笙、芒筒芦笙。但每一类都少不了高音笙(六根音管都发音),而伴奏的芦笙只有一管发音,其它笙管仅起装饰作用。小芦笙,苗语称弟哩,它起着领头、指挥众笙的作用。其音色清脆明快、转换协调,曲调抒情委婉,悠扬动听,个性鲜明、突出。多以爱情曲调为主要内客,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小调声声,情意缠绵,给人沉浸在鸟语花香、山溪组成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达到身心同醉的境界。如与中、大、特大芦笙加上芒筒一起吹奏,高、中、低音融为一体时,就会产生出振奋人心的明快旋律,烘托磅礴的气氛。无论音阶的结合乃至中间的转调处理等多种技巧都非常完美、自然、天衣无缝,没有一丝作秀的痕迹——即反映出非常传统、原生原味的苗族芦笙文化。君不晓,那几节平凡的竹管吹出的音韵虽不及外国的西洋大调、交响曲之高雅,但苗山芦笙吹出的高山流水却让人总感到舒心与超脱。
滚仲芦笙的特点在于:音色优美、音阶准确、簧片灵敏、造型美观、选材讲究,从而赢得社会、赢得市场。它除供应本县和邻近的黎平、从江、三都、丹寨、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等县外,还远销贵阳、湖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甚至走出国门。
上世纪五十年代,滚仲这支苗族芦笙队曾进京表演获得嘉奖,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给贵州人民、特别是榕江人民争得了荣誉。分别在二000年在凯里国际芦笙节、2011年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芦笙歌舞展演比赛中力战群雄,以超群的表演技能荣获第一、第二名,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在浓厚的芦笙文化的熏陶下,寨上开办了家庭芦笙制作坊。村民杨昌凡就是其中一人,他自幼喜好芦笙,又是一个吹芦笙的好手。从1980年起,开始尝试自做芦笙。他投师拜友,刻苦专研,当第一把芦笙完工出世,不论外观还是音色,技术上都超越当地的师傅,成为远近闻名的芦笙王。消息传出,前来请他订做芦笙的人群多如蚁群。他悟出这也是一条制笙能致富的好门路,于是配齐工具,利用农闲时间撸起袖子办起了芦笙手工制作坊。特别是1999年得到省歌舞团蒋仁春同志送给他一套定音器后,即把民族传统音调与国际音标相结合,使他制作的芦笙达到了很好的音准效果。他,不仅普通的芦笙能随意做成,还创新制成24管、32管芦笙。从而声誉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他每年可生产芦笙(视工艺的难、易)300余支,售价不等,年收入数万元。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他打算把制作技术传给村民,使滚仲的芦笙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滚仲苗寨不仅芦笙文化显赫于世,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清雍正八年及咸丰五年两次苗民反清斗争的历史文化、屯堡汛城遗址、民族风情也多彩迷人。这些文化亮点吸引着各级影视媒体、一批又一批作家群体前往拍摄、采风,乐而忘返。 近年来,滚仲苗家人自力更生与外力开发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以民族节日为载体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同时还注重开发本民族特色的蜡染、服饰、银饰、刺绣工艺品和创新传统美食。对内加强旅游服务意识的观念更新,创建风情表演歌舞队,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面做了许多非常有益的探索。我想,只要他们善于开发利用拥有的原生资源,就将永远拥有发展的机遇。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吴彤谈如何看待“一个放浪形骸的痞子”的评价 - 吴彤秒懂本尊答(吴彤的百度百科)
我觉得为什么不呢,因为人生只有一次,要把自己怎么样?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的地方?循规蹈矩的生活?当然简单的生活,循规蹈矩的生活,你可以赋予它不一样的没感受到的那种平静的节奏,周而复始,给您带来的一种生命...
无笙不成礼仪侗族芦笙的地位有多高?
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广西“非遗”进校园 音乐之“笙”奏响壮乡情
央广网南宁4月15日消息(记者罗兰)“壮族三月三”,壮乡欢歌时。4月2日至5月2日,广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4月14日,南宁市青秀区维也纳森林幼儿园举...
《玫瑰花开》笙独奏
曲:长工 肖江 牟善平 此曲是由流行于山东平阴地区的民歌改编而成,乐曲主要描写了玫瑰花盛开时,群蝶飞舞,花农采摘玫瑰的场景...
汉乐府诗精选10篇:汉朝百姓的生活画卷
乐府是中国古代设置于宫廷的一个音乐舞台机构,最初是秦朝设置的,属于少府管辖。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置乐府,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
千古奇女子:吹一手好笙,演奏《来凤之曲》引来龙凤和鸣
现在的传统婚礼中一定会有“鸾凤和鸣”琴瑟和鸣,这两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咱们一起往下看!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