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赵仪碑》又名《赵仪残碑》,于2000年6月出土于四川芦山县旧城,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碑阳文字漫漶不清,并有不少于三次重复刻文,最后一次刻文能辨者有“蜀郡属国”等大字。碑阴文字大多完好,如同新出。惜出土时发现该碑已被截为三段,砌于城墙。该碑碑文排列特殊,有列无行,书风厚重峻拔,结字随意,大小参差,一任自然。用笔已出现楷化痕迹,对研究东汉至魏晋书法、文字的嬗变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该碑碑文中有刻工的姓名,这是在汉代碑刻中较为少见的现象,说明东汉末年碑刻工匠的地位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早在西汉时,雅安就有了青衣、严道、徙和牦牛四个县,青衣县就在今天的芦山域所。四县都属蜀郡,郡太守住在成都。公元106年至125年间,牦牛县发生叛乱,震撼了朝廷。后来叛乱被击败,朝廷亡羊补牢,在青衣县设置了蜀郡属国都尉,以加强这一带的管理。据碑文记载,赵仪便是蜀郡属国的一名都尉。他做官清正廉洁,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赵仪去世后,芦山的官吏和百姓感念他的好处,立碑纪念。然而,事情反反复复,纪念碑又遭到了一帮叛乱者破坏。公元208年,芦山地方官张河会同几个同僚,共同捐资,聘请石工刘盛,重新镌刻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赵仪碑》。按碑上的说法,目的是为了给后人树立个榜样,让大家都来做好官。
第一块尺寸:112 * 53厘米
第二块尺寸:115 * 50厘米
第三块尺寸:115 * 53厘米
释文:汉故属国都尉楗为属国赵君,讳仪字台公。在官清亮,吏民谟念,为立碑颂。遭谢酉张除反,爰傅碑在泥涂。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癸酉,试守汉嘉长蜀郡临邛张河字起南。将主薄文坚、主记史邯伍、功曹□□,掾史许和、杨便、中部□度邑郭掾、卢馀、王贵等,以家钱雇饭石工刘盛复立,以示后贤。
《赵仪碑》
东汉 / 隶书
▼
【1】汉故属国都尉楗为属/颂遭谢酉张除反/汉嘉长蜀郡临邛
【2】汉嘉长蜀郡临邛张/掾史许和杨便中部/盛复立,以示后贤
【3】赵君讳仪/傅碑在泥
【4】字台公在官/涂建安十三
【5】河字起南将/度邑郭掾
【6】功曹□□/饭石工刘
【7】念为立碑/癸酉试守
【8】亮吏民谟/十一月廿日
【9】记史邯伍/以家钱雇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相关文章
山东:平原县一位耄耋老人书写的传奇人生
张家雁,退休教师,著名书法家。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镇张士府村人。八达岭长城和德州董子文化街牌坊均为其所写;并被国家邮票总局印制成国家名片—个性化邮票、电话壳、明信片,全国...
最新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获奖作品,不服不行!
“品翰堂杯”第九届中国硬笔书法公开赛等级奖作品欣赏特等奖(5名)肖 欢(行书组)浙江————赖敬槐(楷书组)四川————袁后青(草书组)江西————王萧竹(楷书组)辽宁————刘良谋(行书组)江西&n...
我要不要买这方印,国展作者篆刻,才100...
没有书画人不买印,但很多人花了大价钱也买不到好印。市面上印章形形色色,水平参差不齐,机刻印章包装成手工印章的更是一抓一大把。不懂的人,基本都踩过坑。可是书画作品不能不钤印,钤印对作品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为什么彻底消失了?
东晋,永和九年在一个叫做兰亭的地方有一群闲的没事干的文人聚在一起来了场线下面基聚会喝到兴头上时我们的王羲之同学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幅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也叫《兰亭集序》)▼但众所周知《兰亭序》真...
《中国书法史》:为什么是王羲之?
书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们说,中国书法史,以东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为过渡期,前面是前期书法史,也是中国书法的不自觉时期;后面是后期书法史,也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时期。(中国书法史分期)我们这里说的前期的不自觉,...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至今难以超越!
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钢笔字范》民国38年(1949)初版70年前的封面已然是沉重的历史感 再看看封底款识,两位老前辈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