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关于笙-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笙 >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2年前 (2022-08-11) 热度:359 ℃
选择读文语音:

本文摘要

qzss.top

作者简介:吴学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散文20余万字,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西部散...




作者简介:吴学良,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散文20余万字,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中国西部散文精华》等选本,著有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化学等20余部。


云霞明灭或可睹。

透过那些耀眼服饰,透过那些不绝如缕的笙音,往昔画面恍惚在云霞忽明忽暗交替里潜出,随后又如烟似缕般地消逝。后来,在一次次参与苗胞跳花场活动,一次次观礼苗胞四月八演出,一次次从苗胞口传里渐知花房逸事,那些曾翻阅过的芦笙文化相关文献与亲历感受才于无形中融合起来,增进了我对苗族文化传统认识和理解。瓜熟蒂落,我想是时候该表达一下对这种能摄人心魂的民族器乐的崇拜情感了,因为,它在让我孤枕难眠的日子里,已经织成了我灵魂中的千千心结。

芦笙的称呼,最早见于明·倪辂《南诏野史》。书中记载说,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可见,古籍里的芦笙是与舞相伴而行的。

对芦笙的原初认识,源于已经远去的懵懵懂懂时光。在那些青涩斑驳的岁月,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刻木纪事一样磨灭不去的众多记忆里,小花同胞的芦笙歌舞便是其中之一。

于今看来,当的水城厅城不过是一块弹丸之地。纵然是在清代,其狭小从厅城的集市设置也可略窥一二。水城厅城的赶集之地是在场坝,两地之间相隔十里有余,场坝自然就成为了小城的东面门户。每逢赶集之日,于此交易商品琳琅满目:撮箕、背箩、花箩、屯箩,锄头、薅刀、斧头 、锤子、钢钎、錾子,棉布、针线、针筒、抵针,木梳、篦子、头绳,麻布、头布、脚布,铁块、锌块、锡片,卖猪、卖牛、卖马、卖鸟的自然不会缺失,卖烟斗的、补锅的、卖豆类、卖发糕、卖砂锅臭豆腐等的真是应有尽有,汉、苗、彝、仲等服饰在川流不息里攒动,喧嚣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那种景象虽没有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却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小城集市该有的场面

那时,我家居住在场坝菜园路外祖父、外祖母遗留的房子里。建国后修建的百货公司、土产公司、日杂公司离家不过三、五百米之遥,故而这里成为赶集中心势在必然。若逢赶场天,最引我们好奇的是居住在东北面、离场坝二十余里地月照一带小花苗同胞前来赶集的新奇场面。前往赶集的路有很多条,小花苗同胞最爱走的一条是从居住地经沙沟、石垭口、周家寨、赵家寨、大营小营到茶叶林这一条。菜园路吃水要到茶叶林路口去挑,途中有生产队的公房和晒坝,茶叶林路口有中药材公司收购站,我们的行踪也多在这一带。

阳光温暖得让人怀疑人生、留恋人生的清晨,那些身着白色外衣,以长发拧股呈螺旋状圆锥形顺时针结于顶的小花苗妇女成群地聚集在这里,把从山中采集来的草药送进收购站交易。成年男子们有的上穿白麻布叉襟,有的穿右衽大襟长短衫,穿短衫的外套以编织、蜡染为主的素色花背外衣,穿长衫的不套花背外衣束绦带于腰,下身着白麻布长裤,或肩扛枪筒上挂着猎获野鸡、野兔、兽皮的火铳,或用一条绳索一头拴着狗颈,另一头系着一根五六寸长的木棍握在手里,或身上背着赶集交易的豆类等干货满怀期待而来。这时,小花苗少男们外套以挑花为主的五彩花背,着用白胶泥浆过的白麻布衣裤,边吹芦笙边结伴前行,而少女们则以红黄毛线为主的五彩线掺发挽髻,高盘于顶,上身着由主花、副花和镶边三部分组成的花背,下身着蜡染百褶裙,打白绑腿束衣裾入裙,三三两两边走边吹口琴蝴蝶般紧随其后。少男少女们红红绿绿的服饰,和鸣的口音与芦笙吹奏声交织在一起,随着温馨的阳光弥漫街巷、弥漫交易场所,让这一方天地在刹那间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故乡就像一张被小花苗同胞刺绣过的巨大方巾漂荡在半空里,被温暖的朝阳照耀得光彩夺目。

临近晌午,百货公司前空旷地边的芦笙吹奏、口琴和鸣引来了围观者。在人群中吹一曲、舞一曲的鼓动下,经不住、也按捺不住急于想在小花苗少女面前表现自己技艺的芦笙手们,便开始了斗芦笙表演。 芦笙曲调分舞曲和祭祀曲。舞曲节奏轻快活泼,很适合平时聚会表演。单人吹笙独舞时,但见舞者把白褂缠进腰带,双手紧握笙斗,随着韵律边吹边舞,自由漫步绕圈热身。双人对演时,舞随情动。斗芦笙情节乍现后,他们或相向而立,或呈八字形交换位置,默契地在紧促节奏里将腰一沉,随着节拍在旋转里或以脚尖相触为斗(斗鸡,四拍)。或脚尖点地,向外踢腿,一点一丢,一点一旋(点种,两拍)。或一脚蹲跳,另一脚伸直由外向内划圈(蹁草,一拍)。或一脚蹲跳,另一脚脚背内外翻着地(拌粪,二拍)。或一脚蹲跳,另一脚向前伸出落地,一收一伸(捞粪,两拍)。或一脚蹲跳,另一脚向旁划小圈着地(犁地,一拍)。或一脚蹲跳,另一脚向旁悬空划小圈,脚不落(搅炒面,一拍)。或原地走圆场大圈直立以头旋转(车圆车,一拍一转)。或头肩一边落地,两脚向上塑竖(直竖),或前、后滚翻(石头滚坡)。或一蹲,两腿向前后尽量撕开(一字跨步,两拍)。或脚掌、肩落地支撑身体,以头为圆心,悬腰翻滚(蚯蚓滚沙)。整个双人斗芦笙过程舞姿轻快奔放,曲调悠扬明快,蹲、转组合之间,笙不离口,音不绝断,行不滞缓,每一个动作,都是力与美的再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喝采声中,两人斗芦笙会不断地加入新的芦笙手。有时三人、四人、五人不等,你来我往中,时而如蝴蝶穿梭,时而像柳絮轻扬,时而又似瀑流飞泻,成百上千的围观者及喧哗声给予了他们源源不绝的动力,掌声变成了对他们的激励。

一场芦笙曲吹下来后,人群在依依不舍里逐渐散去。直到苗家少女们的口琴声恍如温柔话语抚平他们的疲劳,直到散场后又柔缓地边吹边走街过巷,踏上回家的路,这一切才宣告结束。可结束仅属于他们,夜里,这种场面被一次次嵌入我酣酣的梦乡,直到如今仍然还依稀浮现。

及至阅读古籍、关注考古、体验生活,回归到文化审美与反思时,我才对芦笙文化的内涵提高了认识,加深了理解。

作为小花苗同胞文化生活载具,芦笙起源绝对非常早。2009年在云南玉溪江川县参观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时,竟让我像2005年在四川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同样地震撼和迷恋,古代的高度文明智慧,让我顿感生命不堪凡尘。在江川青铜博物馆的那个早晨,我没有流连外面温暖的阳光,而流连于灯光下那些出土青铜器物上。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贮贝器上,那尊惟妙惟肖的青铜胡芦笙吸引着我,让我思索芦笙是否是苗族同胞专利这一命题。滇黔两省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尽管现今的贵州版图当年系由云南、四川广西划拨而成,但毕竟在时间深处,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状况下,李家山青铜贮贝器上出现芦笙意象,其文化信息还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当然,中原在此时已出现了有关芦笙的记载。《经·呦呦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鼓琴,笙罄同音便是佐证。清·谢圣纶《滇黔志略·附苗地杂记》言此引典籍云:

《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是为匏笙,女娲氏之笙也。《记》曰:弦匏笙簧黄帝命伶伦截懈谷之竹,雌雄十二,以象凤皇之鸣,形似凤翼,故又曰鹅笙。《尔雅》曰: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又云:笙之大者曰。则又可称竽笙矣。《鹿鸣》之什曰:吹笙鼓。笙必有簧,犹喉之有舌也。语云:调凤管,炙鹅笙。簧必炙而后鸣,物必暖而后生也。

这段文字对笙出现的时代形状和发声原理作了相关诠释。其后典籍多从民俗、功能、意义上作描述。唐·杜佑《通典·乐四·饱七》曰:于荆、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甚劣;唐·樊绰《蛮书》记载:蛮人……少年弟子暮游行阊巷,吹胡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言情,用相呼召;宋·朱辅《溪蛮丛笔》述曰:蛮所吹胡芦笙,亦筱余意,但列管六。而与李家山青铜贮贝器上芦笙意象相似的考古发现,尚有贵州赫章汉墓青铜摇钱树上翩翩起舞的吹芦笙造像。考古和典籍都充分证明芦笙出现具有悠久历史,如今这些或许已被芦笙的娱乐功能所淹没。

我一度曾固执地觉得:自己在骨子里适合做与田野作业有关的考古工作,无缘于此之后,田野考察民俗文化却也让我受益匪浅,更深地体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性。而对市境水城县南开三口塘跳花整个过程的参与,竟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彻底洗礼。

水城县苗族有小花苗、歪梳苗、大花苗、白苗、喇叭苗五个支系,芦笙文化在小花苗、歪梳苗、大花苗里流行,尤以小花苗最为闻名。

三口塘农历二月十五日跳花节誉满中外,这是黔西北小花苗同胞每年里的一个重大节日。这一天,苗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考察民间文化的外国友人值日莅临,其他民族的同胞也会前来观俗,漫山遍野的人群如火山喷发后的岩流涌动,盛况空前。

跳花节也叫跳花坡、跳花场、赶花场。关于其来源,民间众说纷纭。其一,它原本是苗家一种子嗣祈求民俗活动,包含两层内涵:请人看日子、偷花种、立花树家人拜花树、敬奉花神一整套礼仪;无子嗣人家接花树来跳三年。其二,相传苗族从雷公山突围迁徙黔西北当日是古历二月十五,为了纪念脱离苦海,熊子医、杨子珍、龙子西三位老人议订,每年以雷公山出奔之日为节,让后生们栽一棵花树在聚会山坡歌舞欢庆,祈祷子孙花开繁茂,生生不息。其三,传说是苗家在战斗中退至金沙江边时无路可走,头领命令人砍来一棵大树插入江中,断开江水,这一支人马得救了。从此,苗家对这棵大树敬若神明,认为它可以给苗家带来幸福,所以跳花时就必须用一棵树来代表这棵神树。(该传说表象似与黔西北关系不紧密,其内在联系待考。)

黔西北水城厅旧属大定府管辖,花场在此历经变迁。最早在月照乡凉水沟,清同治二年清军围剿发那嘎致使该花场附近300余户苗民迁往广西隆林后,马坝世乐坝子一带苗胞把花树接来,在人海坝新建跳花坡。五六年后,纳雍阳长苗族又把花树接到发那寨跳。民国二十五年,纳雍二区新发白社的苗族杨庆安从发那寨接花树到新房跳。民国二十九年,水城董地苗族王炳安从白社把花树接到今滥坝董地茅稗田跳。其后,南开土角乡新寨苗民祝顺发再把花树接到三口塘跳。至此,三口塘跳花便落地生根成为花场中心,成为苗族同胞老少相聚交流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地。

以花树为核心的跳花活动,对花树的选用极其考究。一般是要枝叶繁茂、长势良好而且是独棵生长、人迹罕至之处的香樟树,它象征着常年顺利、万事如意、子孙昌盛、花茂果密。(现今香樟树已少,一般选冬青树或其它常青树代替)此外,栽花树时还要同栽一根竹子,象征着节节升高。跳花,苗语叫咕拨。跳花活动前后共有六道环节:砍花树、迎花树、种花树、拜花树、收花树、送花树。每一道程序都寄托着苗族同胞对花树的崇拜,对本民族文化的敬仰。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我心像天空般地旷远,如海水般地澄明,似乎我也成为苗族同胞里的一员,与他们同悲同喜,同歌同舞,同欢同庆。

丁亥年二月十四日下午,天空飘荡着白云,阳光温暖地照耀着离三口塘不远处的苗寨。在一位资深苗胞长者带领下,踩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与四位身穿本民族服饰的年轻苗胞,翻越几座山坡,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洼里砍花树。年轻苗胞一位手里抱着一只大红公鸡、肩扛大斧,一位手里拿着芦笙,另外两位则拿着香蜡纸烛。此刻,目视那个抱着公鸡仰望苍天的苗家后生,仿佛有一种神秘力量通过他的眼神迅速传遍我的全身。

山洼里灌木、茅草丛生,几个年轻后生交替着用斧头劈开荆丛在前开路,脚下植被就像被战舰犁出的尾纹,纷纷向两边倒去。往下前行五、六百米,被事先定为今年跳花坡花树的那棵碗口粗香樟树,在如是环境里静静地耸立着散发清香,正寄予着苗家祈盼日子像香樟树叶一样旺盛,一样持久,生活风调雨顺。

来到花树边,拿斧头的年轻苗胞扒出一小片空地,在芦笙吹奏里点燃香蜡纸烛;资深苗胞长者用他粗粝之手接过大红公鸡,嘴里念念有词,进而用公鸡对树拜了三拜,把鸡冠掐出血扯几片鸡毛粘血贴在花树上,后生们便开始砍树。整个仪式虔诚、庄重、肃穆,通灵似地让我心仿佛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尤其是在年长苗胞念念有词的时候,我从他言行看出了一种祭奠时才有的空濛、神秘眼光,以及像战争突围时才独有的坚毅。我真想知道他念叨的是什么,有些什么含义;然而,又碍于不知礼俗,怕犯禁忌,缄口无言里却又心有不甘。砍完花树,一行人熄灭了烛火,踏着来时的路把树扛下山。一路上,从扛着香樟树风也似地跑下山寨年轻人的背影中,在花树树冠的颤抖里,我感觉到了一种智慧和力量。直到眼见他们为花树扎上白花放置好以后,我才恋恋不舍地返回驻地。

三口塘仅存一塘之水。

二月十五日晨,太阳躲进了云层,可这丝毫不影响花场气氛。花树从寨子里相伴一棵竹子被请来,四面八方头盘红黄毛线、身穿绚丽花背的小花苗少男少女,在长者带领下簇拥着花树、竹竿,吹着芦笙跳着舞从水塘边朝花场中心走来。礼炮声里,相机闪光灯此起彼伏,上百支芦笙齐鸣,围观迎花树环节的人流像海浪一浪高过一浪,颇有点与花树相伴的那棵竹子寓意为节节高的意味。

我的情绪陡然被现场热烈感染了,浑身血液像练站桩功时气流被意念牵引,能感受到它一路游走轨迹似的,在奔涌燃烧驱赶着阴霾天气所带来的春寒。花树和竹竿引领的芦笙队伍蹬上台梯,来到演出舞台,绕台三圈后,几个苗家后生在长者指导下把花坛顶上水泥盖板揭开,将花树与竹一起栽上、固定;芦笙队再次围绕花树绕台三圈,礼炮落幕时,花场高潮即将掀开。

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也叫踩芦笙或芦笙舞吹。它因流行地区不同,大小音色、音量和调性略有差异。贵州黔东南、黔西南苗族地区的芦笙,管细、长,音质清脆、高昂,尤其适合演奏与战争有关的曲调;而黔西北水城县南开一带的芦笙,管粗、短,音质圆润浑厚,以演奏叙事曲调见长。贝清乔《苗俗记》曰:黔书谓苗俗,不娴音律,而笙之制六管,比颉栉羽,独合于古。这种以苦竹为材料,由六根长短不一竹管,分作两排插过木制长方形或圆形气斗(芦身),每根竹管都装有青铜簧片,气斗近处每根竹管外侧均开小孔,吹奏时将手指按住小孔即能发音的竹簧器乐与花背,是最能代表黔西北小花苗苗胞民族文化的。赶花场中的拜花树环节,将苗家芦笙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错过这个环节就会错失了解芦笙文化精华的绝佳机会

尽管苗族同胞走过了自己五千年的历史,然而却走不出自己没有文字的遗憾。没有自己本民族文字的苗族同胞,其文化除了用古歌代代相传之外,还用舞蹈和刺绣记录自己本民族迁徙历史中的大事件。花场芦笙与舞蹈的连袂演出,让我在走进苗胞传统文化世界的同时,也让我肃然起敬和惊叹不已。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

编辑丨尹婕

审核丨吕翼

特邀编辑丨朱镛

校对丨胡远松

本文标题:群山丨吴学良散文:芦笙吹舞为卿痴(一)
本文链接:http://qzss.top/p_189.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千竹书笙】徐勇 原创编译并授权 千竹书笙官方网站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该项许可协议允许重新传播,他人可以下载并与他人共享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作品,但是该他人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千竹书笙官方网站平台网站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同时,该他人不能对作品做出任何形式的修改,也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

微信扫码可打开本站小程序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乡情散文:滚仲苗族的芦笙

乡情散文:滚仲苗族的芦笙

   乡情散文:滚仲苗族的芦笙文:吴正豪榕江县平江镇滚仲苗寨(人称花裙苗),是有名的芦笙制作地。其生产的芦笙以种类多、工艺精美、音色清亮、音阶准确、格调柔和委婉、旋律典雅而名...

“远看笙有色,近听玉有声”—记河南省镇平县民间制笙大师黄林枫先生

“远看笙有色,近听玉有声”—记河南省镇平县民间制笙大师黄林枫先生

远看笙有色,近听玉有声—记镇平县民间制笙大师黄林枫先生作者 李浩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敦煌女伎持玉笛,凌空驾云飞天去。在这些诗句里提到的玉笛,是对...

《唤凤》笙独奏

《唤凤》笙独奏

曲:赵晓生 笙,自古与凤凰结缘,亦有“凤笙”之美称。唐代的一些诗中,对“凤笙”有传神的描绘。《唤凤》题名取自殷尧藩《吹笙歌》的末尾二字。诗云:“伶儿竹声愁绕空,秦女泪...

中国十大古典乐器

中国十大古典乐器

原标题:中国十大古典乐器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中国古典十大乐器Top ten musical instruments in China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

《湘江春歌》笙独奏

《湘江春歌》笙独奏

曲:李作明 翁镇发 此曲是一首富有湖南地方音乐风格的独奏曲,描绘了湘江山水秀丽、田园早人勤的动人画面。...

笙协奏曲:《望夫云的传说》

笙协奏曲:《望夫云的传说》

曲:张晓峰 以下内容取自 “笙韵情浓” 国声35周年音乐会 大家平时看见天上的云,会想起什麽呢? 云南流传著一个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